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照猫画不成虎———中国鞋业博览会采访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 07:36 中国质量报

  7月22日,首届中国国际鞋业博览会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举行。这次展会吸引了来自意大利、瑞典、中国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多家企业参展。

  在近60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里,各参展企业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参观者的目光。记者一圈走下来,发现国内不少制鞋企业的产品在外观上与国外产品相距不大,用一位温州鞋商的话说,就是“他们鞋的款式,我们都能做出来!”难道中国鞋业的设计水平已经和国际接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轨了吗?

  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展台前,记者终于找到了一些线索。这个展台上摆着许多鞋类杂志。据负责的周小姐介绍,这些杂志全都是从意大利直接买回来的。记者随手翻开一本名为《ARSSUTORIA》的杂志,里面都是各类鞋的图片。导购热情地介绍说:“这些款式都是今年意大利最新款式,很时髦的。”

  “这些杂志谁买啊?”记者问。

  “都是些制鞋厂家。买回去看看就可以做了。”

  “都是意大利文,谁看得懂啊?”

  “没关系,主要是看鞋的样子和设计,文字不重要。”

  “这里面的鞋都有品牌,要是照着做,那不是侵权吗?”记者追问了一句。

  “唉,你放心吧。做鞋的都知道,稍微改动一点就没事了。”

  这种抄袭和模仿的现状,造就了目前我国鞋业“大而不强”的局面。照着猫画出来的或许是大猫,但终归成不了虎。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院长杨承杰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我国目前制鞋企业约有两万多家,从业人员有200多万。2003年,我国共生产各类鞋类70亿双,占全球鞋类生产总量的50%以上。近几年来国内市场每年销售鞋类近20亿双,居世界首位。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鞋类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我们并没有成为世界鞋业强国———我国鞋类出口平均单价只有2.5美元一双,仅为意大利等鞋业强国出口单价的1/10甚至更低,而且这个价格还在逐年下降。

  杨承杰认为,质量和品牌意识淡薄是造成中国鞋业这种“大而不强”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要使中国制鞋产业由大做强,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包括设计问题、材料选择问题、品牌竞争问题等。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产品的质量和人员的素质。鞋的质量包括舒适性、美观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等要素,而这些要素光靠设计是解决不了的,更不用说是抄袭和模仿人家的设计了。

  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表示,中国鞋业之所以在价格和档次上总是上不去,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二是国产鞋材的研发严重滞后;三是中国缺乏世界级的鞋业设计师。他认为,中国制鞋产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制鞋行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品牌号召力。“如果我们还是靠低廉的人力成本和抄袭国外的设计,中国的制鞋业不可能继续发展下去。”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国内企业买意大利的鞋业杂志来“抄袭”设计,而另一边意大利鞋业却大张旗鼓地在本次博览会上进行宣传和推广。意大利制鞋业虽然在世界上树立了高品质的形象,但是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尚小。意大利鞋商希望能够和中国的经销商甚至是制鞋企业合作,把意大利鞋业的品牌和时尚带入中国。近年来,我国鞋类进口数量不断增长,许多价高质优、设计好的高档产品已经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丹麦ECCO中国部总经理曹柏森表示,中国的鞋类消费市场正在由从价格主导逐步变成质量主导、品牌主导,“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是一种价格与质量的平衡。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消费市场的变化给中国制鞋企业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必须摒弃照猫画虎的传统发展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铸造自主品牌,突破发展瓶颈,否则,就难以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形势。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燮

  (来源:本站原创)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