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商务周刊:争议不断 电子身份证如何保护隐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 19:04 商务周刊

  记者/钟加勇

  如果电子身份证同时拥有了病历卡、驾照、银行信用记录、社会福利卡、纳税记录、刑事纪录等功能,谁能保证公民的隐私不被滥用

  从2004年3月份开始,那种塑料薄膜压成的身份证将披上一层高科技的外衣,变成类
似IC卡的智能电子身份证。2月2日新华网的消息说,最早在2004年3月份,第一批居民将率先领到新的身份证;在2004年上半年,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长沙等地将进行新身份证换领工作试点;全国范围内的换发身份证工作也将陆续启动,预计到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全国换发新身份证的工作,并称这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身份证项目。此前,我国居民身份证制度从1984年起开始实行,至今已经累计发证10亿张。

  新型身份证目前具备视读和机读两种功能,其核心是一个指甲大小的嵌入式微晶片,内部可以储存多种个人信息,通过电子方式读卡,并与国家安全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进行核对。

  令人惊讶的是,一件看来马上要发生的事,记者2004年2月4日致电国家信息化办公室询问此事,接电话的官员对此也并不知情,他还善意提醒记者要查清消息的来源。

  “国信办只是做顶层的规划,具体落实实际上是公安部在执行,属于金盾工程部分。”这位官员联系到最近关于国家“人口库”的讨论时还推测说,“如果现阶段推出电子身份证,那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东西,只是个过渡。”如果这样,这件事实际上就只是公安部的一个关于社会安全管理的项目。

  其实,早在2003年以前,关于“政府推行电子身份证”的帖子就在网络论坛上一直流传,人们对电子身份证也多有猜测,但一直没有官方机构出来对此发表意见。凯迪网络上的一则“电子身份证——我们还有隐私吗?”的帖子指出,“目前该项目正在悄无声息地展开,对这项工作的成本及效益问题也鲜有公众评论。”

  200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正式实施,媒体开始在报道该法的同时指出:两年多前就已开始启动的“第二代身份证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我国第二代IC卡式身份证将全面开始换发。报道称,此举将提高政府管理人口变动和迁移的能力,同时允许人口更自由的流动。

  有报道称,新身份证中的微晶片由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和清华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发。但显然这么大的商机不是一两家公司独享的,此后,媒体上开始出现与电子身份证生产有关的公司就有大唐微电子、上海华虹半导体、中电华大、天津磁卡、东方通信、航天信息等等,包括新浪、搜狐在内的不少网站甚至列出了“第二代身份证概念股一览表”。众商家们关注的,无非是电子身份证近200亿的商机。有人作了简单的测算:如果一张电子身份证按20元计,预计到2008年如期更换10亿张电子身份证,市场规模就是200亿元。

  不过,商家们的热情并不代表民众的热情,官员们关心的是如何利用电子身份证解决一项令人头痛的执法问题:现行身份证可以被轻松伪造,这为诸多欺诈及金融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商人们关注的也只是自己在这个项目中利益的最大化;但另一方面,民众在关注电子身份证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便利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自己的隐私被滥用的危险。

  此前,人们曾设想“电子身份证”如此的方便,它还被希望与病历卡、驾照、银行信用记录、社会福利卡、纳税记录、刑事纪录及出入境记录等融为一体。比如,一个人不幸遇到了车祸,医院只需知道其电子身份证的数字编号,一切与医院有关的资料立刻会被救治医院所掌握,比如血型、对哪些药物会过敏、以往住院的病历及疾病的治疗结果等等情况都会一目了然,方便医院的救护准备工作。

  这样的便利当然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居民个人信息的基础之上,绝不是现行身份证上的几项信息就能解决的。按照1月1日起实施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仅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9项内容。如果电子身份证成为个人生活详细信息的存储库,内置晶片可以轻松存储或阅读诸多信息,人们担心这种系统将削弱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并有可能导致那些有权进入身份证系统的政府或公司滥用这些数据。

  电子身份证在国际上一直存在激烈争论。这种高科技手段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遭到极力反对,而在一些欧洲及亚洲国家却被人们所接受。如何保证这些信息不被滥用,则必须通过详细的法律条文进行规定,更重要的是制定严格的行政程序来约束接触这些信息的执法机构。而目前,后者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