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泡沫挤出南郭先生 月薪2500元争相竞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 07:26 中国青年报 | ||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翟伟 顾瑞珍 李薇薇)近期在北京举办的一次留学人员招聘会上,中关村有家软件公司报出月薪2500元的条件,居然引得“海归”硕士争相竞聘,这与以前几十万元年薪的行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两年前,一名大学生在日记中对当时北京一家典型的电子商务公司的描述,说明了“海归”是如何的吃香——— “网络公司的CEO,一定要有留洋背景的归国MBA担任,他的副手最好也是国外著名商学院的MBA……当然,还应有一个最重要的商业计划书,内容大都是如何用融来的钱擦亮牌子,然后到美国NASDAQ上市……” 如今,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才市场上“海归”求职趋难、身价贬值的现象十分明显。 “在北京中关村大街上大喊一声:‘我是海归!’看有几块板砖砸过来?你还以为当‘海归’有多吃香啊?”从英国读完硕士回来的小张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 调查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新中国有60万人留学海外,到目前为止,已有16万人学成归国。而且,近两年归国人员还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 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小平认为,当前“海归”求职难,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正常的回归。 他分析指出,造成当前留学生待业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空白的“海归”。拥有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角是“海归”们独特的优势,但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转化为实践的知识运用。泰来猎头公司负责人纪云介绍,无论是向企业推荐还是企业前来招聘的人才,有工作经验、特别是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都是首先考虑的人选。但不少企业更愿意选择国内的高级人才,因为他们在薪酬上不会像“海归”那样动辄上万的开价。 二是混水摸鱼的“方鸿渐”。一些从国外“野鸡”大学甚至是短期培训班拿到一个洋文凭的人,很难说有什么真才实学,更别说能征服用人单位了。 三是浮躁的“淘金者”。一些“海归”人员没有在祖国扎根的思想准备,抱着回国内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这样导致决策短期化。 近年来,中央、地方政府为鼓励留学生回国,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各地还争相创办各种为留学生服务的特区,土地、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竞相出台。虽然有众多优惠,但“海归”一旦工作不顺利,容易怨天尤人,抱怨国内环境不尽如人意,无人赏识他们的技术和理念,但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心态做深刻反思。 南开大学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刘秀茹认为,水土不服也是造成“海待潮”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时间在国外学习、工作的“海归”,对中国的发展现状不熟悉,难以适应现实情况。在外国不讲人情,只讲规则,但国内是讲关系、凭人脉,留学生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适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归”人员迅速发挥出自己的才智。 “随着国内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可替代‘海归’的人才逐渐增多。同时,国内企业对‘海归’的认识日趋理性,更加看重真才实学,不再盲目追求洋文凭。”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白春礼说,“‘海待潮’的出现并不奇怪,它实际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