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剩余月饼去向悬疑 撤柜月饼处理有待关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15日 11:50 南方日报 | ||
孙茂勇 中秋剩余月饼去向悬疑 今年广州至少三成月饼过剩,撤柜月饼的后处理问题有待关注 随着中秋之夜的到来,月饼也开始面临着生死大限。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厮杀,今年的月饼市场争夺战已宣告终结。作为中国最具传统意义的应节食品,月饼在市场上的冲刺可谓短暂而激烈。前一日仍摆满各大商场的月饼几乎在一夜之间全体“蒸发”,次日已踪影难觅。然而,月饼过剩是不争的事实,据业界人士估计,今年仅广州的月饼最少有3成过剩。那么,集体隐退的月饼到哪里去了,剩下的月饼如何处理成了节后的一大悬疑。 撤柜月饼回归厂家 新标准的出台和各路“新军”的涌入,使今年的月饼大战成为近年来最为激烈的一年,各种花样的“文化牌”、“礼品牌”和价格比拼使月饼大战高潮迭起,尤其是“新品牌”的大规模出世,成为今年月饼市场的亮点之一。月饼不再是哪个食品企业的专利,大到宾馆酒楼,小到糕点店,甚至日化、房地产等巨头也不甘示弱,不论规模大小或有无生产能力都频频进军月饼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在广州大举上市的月饼品牌中,有近30家来自平日只卖新鲜食品的酒楼食肆。 “今年的月饼剩余量明显多于去年。”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估计,今年月饼产量起码比去年多两成,由于人们对月饼的自我消费意识日渐降低,至少有近3成月饼过剩。这位人士分析,广州往年家庭消费的月饼约600多万盒,加上月饼票的数量总数不超过700万盒,而今年的月饼供应量在900万盒以上。由于人们对月饼的购买意向逐年降低,集团采购也在不断下滑。“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月饼都不可能销售完,毕竟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一些商家如是认为。 “宁可赔本也不大甩卖”,似乎成了各月饼厂家间的默契。“卖不掉就退给厂家呗”,当询问到撤柜后月饼的去向,许多销售商大都胸有成竹。据了解,许多大的销售商由于与厂家有约在先,对余货并不太着急,一些直接派驻商场超市销售的生产厂家更是坦然应对。从商家的种种反应表明,生产厂家似乎是多数剩余月饼的归宿之地。 剩余月饼大部分做糕点? 厂家如何处理剩余的月饼呢?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剩余月饼的馅料重新回炉后做了糕点,而许多中小企业的尾货则自行低价处理掉了,准确的去向不太清楚。 针对社会上有关剩余月饼被拿去喂猪的传闻,广州一位老字号企业的负责人指出,这根本不存在,是对市场消费的一种误导,到目前为止,广东还没有发现一家企业把退回的月饼拿去喂了猪。这位负责人透露,知名品牌的月饼生产商由于对市场监控较好,一般视需求情况来定量生产,剩货数量不多,即使有少量剩余也大多用作食品的二次加工。 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关营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今年该集团旗下的利口福公司生产的月饼超过200万盒,全部销售一空,销售额达1.3亿元以上,销售额比去年增长15%以上。他表示,由于坚持走大众化路线,采取以销定产和分阶段实施,今年基本实现了“零库存”。 广州市莲香楼酒家负责人张雪清介绍,中秋过后,各地市场上虽有少量的剩余月饼退回,但由于采取赠送措施,真正剩下的月饼数量很少。他坦言,对节后市场剩下的少量莲蓉月饼,将全部采取剥皮方法,取出咸蛋黄,再将莲蓉馅料重新回炉加工,做成蛋黄酥等糕点销售,而月饼的外皮则出售给工厂周边的鱼塘喂鱼。 据张雪清介绍,大品牌的厂家在处理剩余的月饼时都相当规范,而许多中小型生产企业在后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很多,一些企业为了牟利,甚至将已经变质发霉的月饼低价卖给地下工厂,这些回收后的月饼往往被无良老板取出馅料,直接低价卖给一些小蛋糕坊和私营饼屋加工糕点。 个体饼屋成剩余馅料最后隐身处 尽管“陈馅丑闻”至今仍令月饼行业心有余悸,许多厂家也表示“宁扔也不剩”,但月饼的后处理,始终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一个热点。 据有关专家介绍,许多新生品牌因对市场把握不准,造成月饼积压的现象较多,由于自身没有“回笼”的销路,剩货大多低价被山寨小厂回收利用,月饼中所谓的莲蓉等馅料,经过简单的剥离后,被再次卖到个体饼屋,稍经加工便被制成外表光鲜的“莲蓉包”或“豆沙包”出售。另外,“贴牌”的月饼也有一定的剩余,节后剩下的月饼大都被自己的酒店厨房制作了点心和早茶糕点。 在采访中,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各地剩货较多的厂家中,不排除有冷藏陈馅来年再用的可能。因为,有关执法部门去年就在深圳等地的私人冷库中发现数量不少的冷冻月饼陈馅。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个体糕点店往往是剩余馅料的最后隐身之地。据介绍,中秋节过后往往是许多小蛋糕坊最为得意的季节,由于处理后的馅料大肆涌入市场,馅料价格相对较低。以每桶22.5公斤的莲蓉馅料为例,平时市场零售价在325元左右,此时,地下工厂的售价通常只有100元左右,甚至低至七八十元。仅从成本来看,每公斤莲蓉馅料至少需15-17元左右,如此低价显然是不可能的。有关专家认为,若在节前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搀假,而节后出现的,大都是使用经过处理的剩余月饼馅。由于制假手法隐秘,消费者一般很难察觉。 因此,许多消费者呼吁,有关部门在做好前期监管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剩余月饼的后处理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