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落”超市、大卖场任人挑选 洋酒在上海热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2日 08:25 新闻晨报 | |||
一周前,一瓶标价1.8万元、1946年产的纯麦芽苏格兰威士忌“麦卡伦”被摆在浦东一家写字楼的办公室,伴随它到来的是第一家在中国开设办事处、并把亚太区总部迁至上海的苏格兰威士忌酒商。 上海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酒界巨头入驻。爱丁顿集团亚太地区总裁透露:“过去5年中,中国对麦芽威士忌的需求增长了23%。上海有令人振奋的潜能,有对高质量威士忌酒 白天也喝威士忌 在新天地的露娜酒吧,设计师白先生正享用一小杯加冰的“黑方”,同时在笔记本电脑上构思其最新方案。白天喝烈酒这一全新的消费习惯,他丝毫不觉得奇怪。 新的洋酒消费群体正在上海出现。调酒师Ben告诉记者,不少上海人能轻松地分辨出普通白兰地和干邑白兰地的差别,在宾馆、酒吧等娱乐场所,许多内行的饮酒人士有时会指明要某种纯麦芽威士忌。 洋酒开始流行 10多年前“皇家礼炮”、马爹利、轩尼诗等洋酒刚在申城露面时,曾被认为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并被上海人频繁地用来送礼。 然而,今天洋酒摆在超市、大卖场供人挑选。低价洋酒开始多起来,不少洋酒的价位低于某些国产的上好葡萄酒。无论是自家的餐桌还是某些商务场合,洋酒正越来越成为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缀。 女性也成洋酒拥趸 令人感到新鲜的是,不少年轻的上海女性开始成为洋酒的拥趸。 不论是“爵士”朗姆酒,还是色彩鲜艳、水果口味的“冰锐”,这类酒精度偏低、口味甜美独特的预调酒比纯粹的烈酒更受女性欢迎。百加得的销售部人员告诉记者,价位10元左右的这类小瓶装酒在超市卖得很好。 喝酒与其说是一种消费行为,酒商更希望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洋酒巨头们因此牢牢锁定了那些观念新潮、成熟时尚的消费群。 晨报记者李艳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