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民购买力超3800亿 户平均水平近13万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7日 06:31 北京晨报 | ||
12年增长25倍 居民购买力亟待释放 家庭平均水平12.81万元 北京市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居民购买力已超过3800亿元,12年增长了25倍。购买力差距进一步加大,高低相差近10倍。 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城调队的最新统计显示,北京城市居民购买力总量已经达到3801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居民购买力水平增速加快,从1991年到2003年12年间,从户均4893元增长到128145元,12年间增长25.2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倍,年均实际增长21.9%。 结构:银行存款占了近八成 在购买力总量中,银行存款为2884亿元,所占比重达到76.7%,成为城市居民购买力的主体;其次是有价证券562亿元,占15.3%;手存现金和其他金融资产分别占4.1%和3.1%。 与此同时,由于收入差距的存在,购买力分布存在着不均衡状态。高低不同收入的家庭、不同职业的家庭,购买力差异悬殊。总体购买力分布呈现两大特征:高、低不同收入家庭购买力差10倍;私营企业主或个体经营者家庭资产额居各类家庭之首。购买力总额最低的“商业性工作人员”家庭,仅是高居榜首的“私营企业主及个体经营者”家庭资产的5.3%。 结果:储蓄高增长产生负效应 尽管高储蓄支持了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保证了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方略的实现,但同时也应看到储蓄高增长背后的种种隐忧。 首先,高储蓄加剧了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不合理格局。从城镇居民购买力构成看,属间接融资的银行存款和直接融资的有价证券之比为5比1,二者比例明显失衡,这种情形极其不利于金融体系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储蓄高增长使居民的金融债权主要集中在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成了聚合千百万居民家庭巨额债务的负债者。 第三,储蓄率增高一定伴随着消费率的下降和平均消费倾向的长期下降。北京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8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01.3%以后,连年持续下降,2001年到了历史的最低谷77.1%,2002年又略有上升,达到了82.5%。 分析:八大原因导致储蓄高增长 一、个人投资渠道的狭窄。在我国为居民提供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产品仍显不足。 二、制度变迁使居民消费预期增强。社会保障体制和收入分配方式等的改革,体制的新旧交替使居民心存疑虑,增加了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导致储蓄倾向增强。 三、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消费者为了躲避“消费陷阱”,减少个人损失,宁愿将钱存入银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四、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延期了居民即期消费行为。此前长达14个月的消费价格指数负增长局面,消费者一度存在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即期消费行为延期的现象。 五、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高收入阶层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 六、居民储蓄存款中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资金所占比重只升不降。 七、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资金流向储蓄。 八、信贷消费未得全面普及,部分居民消费水平仍处于升级储备期。 目前部分家庭消费水平已达到了购买住房、汽车的消费能力,但大部分家庭的消费水平仍然未达到这个水平,单靠自己积累还需要很长时间。(记者/袁满王建华耿争) 名词解释 什么是居民购买力 居民购买力,是指居民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从市场购买货物和享受服务的货币支付能力。它以可支配货币(可变现金)的形式存在,主要由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手存现金三部分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