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夜经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31日 10:26 《中国市场》 | ||||
SARS让我们突遇夜经济,这是意外;发展夜经济正当其时,这是大势;如何将夜经济从非正常爆发引导到细水长流的健康持续发展,怎样把点缀在夜色中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这是夜经济要突破的瓶颈。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笔:本刊记者张馨月 突遇夜经济 文/本刊记者张馨月 北京,今夜无人入睡…… 2003年6月27日,北京“双解除”后的第一个周末,暴雨难挡夜色中汹涌的人潮,这是一个狂欢夜! 与漫天烟花一起释放的,还有北京人压抑已久的热情,以及开闸泄洪般爆发的消费能量。 这一夜,我们突遇夜经济! 难忘狂欢一幕 19点20分,金街王府井,序幕拉开。 暴雨过后,“爱我北京,共铸繁荣”大型市场活动在这里正式启动。礼花冲天,映照着人们一张张笑脸,音乐响起,上千名群众忘情的大声欢呼。 半个小时以后,南北两头的人们涌了过来。百货大楼、东安市场、工美大厦等商厦门口处处是花团锦簇、霓虹闪耀、欢声笑语、人潮涌动,重现出往日繁荣热闹的场面。 20点,西单文化广场,人头攒动,车流如织。 行至西单路口时,就已经感到了热闹的气氛。西单四周的所有道路都挤满了汽车。电子停车指示牌显示,中友、高登大厦、西单购物中心等多家地下停车场都只剩下了两三个车位,等待停车位的车辆排起了长队。从华威大厦到中友百货,短短的路程却用了整整半个小时。 20点30分,中友百货,摩肩接踵,疯狂购物。 “好久没有过这样的人气儿了!”中友百货里摩肩接踵,无论试衣、交款、盥洗、坐电梯都排着长队,在一层时尚名品厅,每一个化妆品柜台前都挤满了年轻的女性。女鞋部里面最为热闹,试鞋的人太多,座位不够,往往是两三个女孩互相扶着试鞋,售货员和顾客都是满头大汗却笑容满面。“人们买东西的劲头就跟不要钱抢似的!好多牌子打的折扣力度很大,今晚我一定要购物购到爽,一下子赚个够本儿”一位原本没有购物打算的顾客也被情不自禁的被这种氛围感染了,“混在人堆儿里才最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这一天晚上,中友百货不得不把原定的11点打烊时间一推再推。 21点,崇光百货门口,劲歌热舞,场面火爆。 “SOGO与您零距离”的表演中,新丝路的美女模特们一改往常端庄典雅的“猫步”代之以欢快的跳跃开场,观众们全然忘记这是高雅艺术,跟着模特们又吼又叫,人们聚集了成千上万。 庄胜二期高级公寓购房夜市也在这里举行,顷刻之间,水泄不通,近万张广告宣传单被一抢而空。 22点,什刹海,浆声灯影,怡然悠然。 尽管又一场暴雨来袭,露天的活动不得不取消,但什刹海的夜才刚刚开始。酒吧里,高朋满座,谈笑风生,酒杯里盛不下的是惬意。 23点,簋街,红灯高挂,人声鼎沸。 暴雨挡不住人们吃麻辣小龙虾的热情,食客们打伞候空位,仍痴心不改。 “花家怡园”的一位服务员说,刚下雨的时候,他们还担心“狂欢夜”会冷场,担心准备充足的“麻小”无人问津。但是一到晚餐时间,客人就陆续坐满了店堂,平日最受欢迎的露天餐位也没有受到降雨的影响,白天遮阳的大红伞昨天晚上也派上了大用场:为食客们挡雨。 从晚上7点开始,这里就一直热闹着。吃“麻小”比赛在欢快的锣鼓和传统舞狮表演中拉开序幕,参赛者们一个个实力不俗,许多女士和小朋友也加入到了比赛的行列,连慕名而来的老外们也在重新开街的庆典中痛快开怀。仅仅到晚上十点,簋街就已消耗掉了五吨“麻小”。 临晨1点,三里屯,夜未眠。 兴致未尽的人们三三两两的来到这里,继续着他们的狂欢之夜。就连十字路口,“趴活”的出租车司机们也显得有些兴奋,“今天晚上的生意特别好”! 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这一晚,大约有九千名男男女女在三里屯酒吧借助着酒精释放将近两个月来的压抑。 捕获乍现商机 北京市商委主任梁伟在当天的“爱我北京,共铸繁荣”现场说,商业促销、文艺表演,这些活动是为了让市民积蓄已久的购物欲望释放出来,尽情享受美好生活,希望成为北京市场更加繁荣的良好开端。 王府井世都百货的负责人介绍说,商场在几周之前就已开始做准备,备好了丰富、充足的商品,憋足了劲等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重振商业繁荣。他们希望借这次统一的通宵营业活动,烘托商业气氛,带来人气。 官方旨在救市,商家意图反弹。他们选择了夜经济作为突破口。这一次,市场没有让他们失望。 雨夜狂欢,仍吸引了一百五十万市民走出家门,他们或购物消费,或休闲娱乐,甚至兼而有之通宵达旦。其中,王府井商业街的顾客达二十万人,西单商业街的客流突破三十万人,宣武区三个主要商场及消夏夜市活动共吸引近二十五万市民,朝阳区当晚各商圈客流达到三十四点三万人,海淀区六家主要商场客流达二十二万人…… 根据对北京城区五十家主要商业服务企业的统计,二十七日晚间,共实现销售额两亿元人民币。 无论官方还是商家,面对这一组数字,SARS之后,第一次笑逐颜开。 从“爆发”到“疏导” 这一夜,北京的夜经济仅仅是开了个头而已。 这种非正常的爆发,成为北京夜经济一个成功的试验——夜经济成为了弥补SARS带来损失的好办法。但是,这也仅仅只能是试验,这种狂欢只会有一次。接下来,人们该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在日常的经营中,让夜经济真正带来持久的效益,从而带动国内消费,激活国内市场? 成功的喜悦,其实在官方和商家的预料之中,新的举措早就开始酝酿,只是这一次,步子迈得更大了。 北京市商委做出决定,鼓励露天夜市的开放,为企业提供三大优惠政策:首先,往年市政府对每个区开放多少露天夜市都是有数量限制的,而今年则不做数量要求,凡符合规定要求且经营管理规范,卫生达标的餐饮企业均可申报。其次,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今年减免征收经营露天夜市企业的占地费、管理费等费用。另外,往年有关部门要求企业经营露天夜市必须是在有条件的地区,比如经营区和非经营区有护栏隔离等,而今年只要城管部门允许,企业可自行拉绳“圈地”开办露天夜市。 同时,今年北京消夏露天夜市的经营时间也将延长至10月15日。 为了确保完成年初预定的经济指标,政策一推出,各个区委、区政府就迅速做出了反映。仅海淀一个区就将在10月之前将陆续推出“夏日美食、亮丽海淀”、“演绎西餐文化、享受浪漫生活”、“海淀火锅节”、“教师节、中秋节主题促销活动”、“国庆、重阳黄金周促销活动”等十八项繁荣市场的活动。 精明商家们自然不会错过商机,除了大街小巷陆续登场的露天啤酒花园,很多餐馆、洋快餐经城管等有关部门允许,也将餐桌摆到了店门口。不少餐馆的纷纷表示,自打餐桌儿摆到了外面,生意明显就好了起来。 其他的行业也趁势顺风而上,大打夜间消费牌——大钟电器“惊喜等您到十点”,奇瑞汽车开夜市,八角游乐园加办夜场,北京人才市场开夜场……深谋远虑者的目光投得更远,他们已经开始琢磨着怎样在夜经济的配套产品上下功夫了…… 这一次,夜经济真的要来了! 点亮夜经济正当其时 文/本刊记者李娟 “商店早早地关了门,饭馆早早地打了烊,晚上一过九点半再出去就黑灯瞎火。你说怎么可能有什么夜生活!”常听见北京市民这样抱怨。 “北京人没有晚上逛街的习惯,他们宁愿在家看看电视或打打牌,光让我们商家通宵达旦地开着灯,不是浪费吗?”商家也有商家的苦衷。于是乎,到底是应该先有夜生活环境还是应该先有夜生活习惯的争论陷入了“蛋生鸡与鸡生蛋”的悖论怪圈。 其实,夜市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古已有之。火树银花,菱歌泛夜,描绘不尽汉唐夜市曾有的辉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诉说不完诗人骚客夜生活的风情万种,至于如今仍让人顾盼流连于的灯节、花市、元宵节更是先人文脉的沿续,夜经济可以映衬出一个朝代的富足。 随商业贸易打破了旧有的小农经济固守家庭的观念,离开、漂泊,已不是文人的专利。而信息时代快节奏、压力大的白昼工作使人们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宣泄释放,加之小资、雅皮、丁克、布波等阶层的兴起,个人收入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愿意被旧有的生活方式所束缚,夜间消费成为了商业都市最时髦的生活方式。 当然,夜间经济活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完全可以看作是白天经济生活的延续。就消费而言甚至可以与白昼比肩,在有些地方更甚于白昼。通货紧缩、开拓国内市场、激活消费,现在比任何时候都应更重视夜经济。开展夜经济,最直接的经济效果是使得经济活动时间延长,从而导致各种设施利用率提高,就业机会增多,经济总量增加。归根到底,夜经济从来都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它直观的表现着国内的消费水平,并潜在地拉动生产需求。 仿佛就在不经意间,夜经济悄悄地成了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和投资政策环境的“晴雨表”。有关调查表明,餐饮、购物、娱乐、旅游、休闲、健身等几大消费服务领域已经成为了时下夜间经济的主力军。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在这些方面的建设较为发达,大力发展夜经济,北京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揭开神秘的面纱,晚间消费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休闲,因此它不仅需要别具特色的自然美景,高度发达的金融交通、商贸购物,还需要系统配套的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休闲养身等附件。商娱结合,夜市才有生命力!此外,极富有特色的夜经济更可以使人领略到城市的另一种风情,让人看到一座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缩影。在以旅游为主的浪漫小夜城威尼斯;打造出NBA、好莱坞的洛杉机;擅长于文化多元经营的新加坡;被誉为购物天堂的香港……特色,不仅成了他们独特夜经济的增长点,更让游客们从侧面感受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辉煌和活力。幸运的是,于“特色”而言,古老的北京城显得更有魅力。 目前,在我国,作为在夜经济发展方面可圈可点的“排头兵”——上海、广州也形成了以晚间夜游观光、逛街购物、娱乐休闲为特色的消费习惯,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首都北京又岂能长甘人后?经历SARS袭击后,这座城市消费细胞已前所未有地开始了苏醒。作为一个拥有一千八百万人口的超级都市,即使只有百分之三的人有在夜间消费的意愿,那就是一个中等城市一日的消费规模;即使人均消费只有30元,那每晚就是一个上千万元的大市场。守着一块肥沃的土地,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却只种“白天”一茬庄稼,殊为可惜! 随着奥运的一日日临近、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国际大都市地位的要求,我们企盼着北京能流金淌银夜夜生辉。 封面文章/案例篇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北京的茫茫夜色中,那些自发形成的夜经济集中地如星星之火,“特色”是她们灼人的亮点,也是她们难成燎原之势的阻碍。如何在平庸中掘出“个性”,如何常做常新,先行者仍大有可学之处。 星星之火之一 王府井:购物到疯狂 文/本刊记者李娟 炎夏,在北京,有多少人的夜生活是在逛街中度过的,这也许是一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但是,有两个数字似乎可以从一定层面佐证夜生活的经济魅力——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步行街商家全天的营业额有一半是在夜市赚来的。 文化促销开启购物夜市场 虽已入夜,“金街”王府井却依然人流熙攘,霓虹闪耀。在这被誉为夜间消费的流行地带,王府井步行街街道两旁,新潮的街灯,最炫的电子广告牌,通体透明、晶莹剔透的商场城堡,偶尔夹杂着的呼啦拉的商家吆喝声……成了一座让人欲归不舍的“不夜城”。 就在一个多月前,商家们的夜市还仅仅营业到晚上8点,但是,随着盛夏的到来,商家却都选择了“有利不关门”。“赶早不如赶巧”,精明的商家们早早的就已经感受到了夜间经济的好处。记者至少在三家商场获得佐证:晚上6∶30-8∶00的销售要占到全天的30%左右。 越来越多的商家老板眼明手快地拉起了夜间促销。 形形色色的价格战、赠品战是商家惯用的促销手段,在各式各样的促销热潮中,今夏探头的文化促销让商家尝到了靠文化攒金的鲜。小资情调最浓的“东方新天地”就趁势打起了旅游牌。精美的巨幅宣传画横空夺人,“中大奖,游德国”充斥着每个路人的双眼。而在王府大街两旁的主题为“融入自然、共享空间、雕塑生命”的雕塑展,也吸引着不少前来购物的路人。 据称,雕塑展开展第一夜,饮料的销量比前一天增长了两倍,其它类进账也有明显上升。当天销售额406万,占双休日销售的80%。其中晚间消费为95.6万,比平常增长22%。商场的打烊时间定为晚间9点半,预计销售额为500万左右,难怪导购小姐们脸上挂满了笑容。 没有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双手拎满购物袋穿梭其中的时尚男女,王府井书店虽不乏人头攒动,但店中弥漫着的更多是文人的书卷气。经历了疫情的肆虐,也经历了难得的读书时光,为了避开烈日,越来越多渴望知识的读者都尽可能选择在夜间走出家门,走进书店,如今,晚间的客流量达到平时的5倍多,销售额占到全天销售额的80%。 行业配套带火金街大商圈 与白天相比,王府井的夜更加迷人,在夜色中,闪烁着光辉的不止是购物一项。当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交相辉映的时候,这里的夜更加让人难舍: 购物的便利——商品层次有落差,购物一次“一网打尽”。王府井百货大楼、东方新天地、新东安市场、世都百货,还有各种专卖店,形成低中高档商品的自然落差,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本地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商家们趁势推出的夜间打折活动,更是让你在夏夜的微风中一次购个够了! 休闲的感受——人多街宽,热闹却不烦躁,勾起人的逛街欲。王府井大街改成步行街后,街道景观大为改善,客流量明显增加,尤其到了晚上热闹非凡;但是没有了车来车往的喧嚣,给人的感觉轻松了许多,也更有逛的欲望了。这大概是其他商业街无法比的资源。 美食的诱惑——品小吃,泡水吧。王府井的小吃或许是很多人喜欢逛王府井的重要理由,花钱不多却能吃得尽兴。东方新天地的“热带雨林”、“大时代”则让人享受吃饭的乐趣,品尝新鲜的口味;东华门的夜市大红灯笼高高挂,人间烟火的气息充满了诱惑,各地小吃无论多晚都在都在等着你;街头水吧提供了上千个座位,既方便又随意。 娱乐的刺激——久居城市的年轻人渴望户外活动,王府井正好提供了相应的场地。利生体育用品商场门前成了滑板、滚轴溜冰爱好者的聚集地。市中心唯一的“蹦极”,吸引了不少人体验一把心跳和刺激,即使胆小的,光仰头看看,也挺过瘾的。好奇心强的孩子们,还可以去“索尼探梦”。爵士乐、露天电影、啤酒节、西瓜节……,吸引了近三分之一的客流。上王府井玩已经是一种时尚的象征。 商家们更明了此间的利益关联。 “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一种商业文化,共同做大王府井商圈,以及商圈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如果商业氛围不成气候,我们个别商家就是想延时营业也是‘独木难支’。发展晚间商贸经济是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的!”一位商场策划部的刘女士说。 如今的商战,早已不仅仅是店与店之间的竞争,而是街与街之间的竞争,灯火下的王府井,购物的流行地带,夜经济早已启幕。 星星之火之二 簋街:让美食填满夜色 本刊记者/陈亚南 簋街最大的特色是夜。 当喧闹了一天的都市归于平静的时候,这里却开始了另一种喧嚣。然而,这种喧嚣却是令人兴奋和愉悦的。在这里,没有年龄与身份的差别,无论是开着宝马奔驰的明星白领儿,还是拉砖盖楼的民工;从满头银丝的老头老太太到背着书包的中学生,只要你喜欢夜,哪怕只是夜的气味,夜的颜色,夜的凉爽,夜的微风,你都可以一头扎进这条24小时不打烊的簋街里。有三五块钱的小菜,两块钱的啤酒,也有上百元的鲍鱼鱼翅,簋街是最包容的,只要你来,这里总有属于你的一个角落。 簋街是从“夜”起家的。 据说八九年前,这条街上只有几家饭馆,与京城其他地方没什么不同。因为晚上八九点来钟总会有顾客来吃夜宵,几家饭馆就纷纷延长了营业时间直至变成24小时营业。一传十十传百的,越来越多的“夜猫子”一族都知道了东直门有个半夜还可以活动的地方,这里的名气就越来越大。簋街自1997年初具雏形,到2000年最红火的时候,不过两三里长的一条街上聚集了近200家店铺,一多半都是餐馆。餐馆密度如此之大,而且开一家火一家,即使在全北京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条来了。 簋街是靠“夜”红火的。店家这么说,顾客也这么说。 “簋街,永远让您吃不腻”店家言 不过晚上六七点钟的样子。簋街的餐馆里,都已经是高朋满座了。“就有这么多喜欢晚上出来活动的人,就有这么多喜欢麻小和普燕的人。”一家餐馆的魏老板笑着说,“夜里九、十点钟至凌晨两三点钟生意才好,有时候还要排队等号呢。”魏老板的店到现在已开了四五年了,据说生意一向不错。“其实簋街最吸引人应该并不是吃。北京吃东西的地方太多了,可吃的东西也太多了,可簋街大店小馆的主打菜其实只是很简单的几样: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麻辣烫。套个不太合适的词儿,也算重复建设吧。可我们生意确实一直很好,就是非典期间,我们也没关门。照我看,还是因为这夜,北京的晚上可供消遣的地方太少了,我们就是钻了这么一个空子,想不火都不行。” 这位老板的话多少有些谦虚,簋街的魅力还在于它领京城饮食风气之先的地位。如同时装年年都有不同的潮流,北京也常常是今年时兴吃这个,明年时兴吃那个,而这个时兴,往往是从簋街带起来的:七八年前的羊蝎子,五六年前的麻辣烫,三四年前的肥牛火锅,这两年的麻辣小龙虾、炒田螺。还没等大家吃腻的时候,新的美食又飘香簋街了。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心目中,簋街早已升华成了一个符号——美食的代名词。 无商不言利。说到底,也是因为簋街能带来利润,才有这么多的商家在这里扎堆儿。但顾客呢,真的就没有腻的时候吗? “簋街,我们的自由地”食客云 有人说,夜是最容易让人沉淀心灵的。是不是这个缘由使人们都钟情于这特定夜色下的特定氛围? “其实,我们不是醉心于簋街的表象,而是沉醉在‘夜市生活’的实质,那是种打骨子里存在的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曾经有人这么说。 赵先生是簋街的老主顾了,每周至少要来光顾个两三次。“我是做记者的,平时的工作压力太大了,工作时间不定,工作地点和对象也不定,只有一点是定的,晚上从没在八点钟之前忙完过。”赵先生苦笑着说,“做我们这行的朋友都很多,但很少在白天聚,没时间,也找不到感觉。就得晚上往这儿奔,两碟小菜,几瓶普燕,吹着凉风,花钱不多,那放松的感觉却一下子就能上来了。忙累了一天了,也就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真正自由自在的闲扯瞎聊,随便你聊到夜深,只用看心情,不用管时间。有日有夜的一天对我来说才是完整的一天。”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北京人心里有着这么一个“夜”的情结。 “簋街,北京的新窗口”管理者说 据簋街所在的北新桥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介绍,簋街原来就叫“鬼”街,只是这条街形成了气候之后因“鬼”字不雅才改成了“簋”。而“鬼”街本源于老北京的“鬼市”。早年北京那些以贩卖杂货菜果为主的集市,后半夜开市,黎明即散,摊主以煤油灯取亮,远处看上去灯影憧憧,故名“鬼市”。看来,“鬼”街的称呼到是和它“夜”的特色十分相符。 是资源就要充分加以利用。簋街被顾客看到了,被商家看到了,也被政府看到了。2000年9月28日,北京市商委把这条街命名为“餐饮特色街”,众多旅行社也把簋街纳入了旅游线路。据北新桥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介绍,簋街周围有雍和宫、国子监等旅游景点,簋街可以为其提供配套餐饮服务,同时簋街又离三里屯很近,玩累了得“夜猫子”一族也是簋街的生力军。 民以食为天,簋街的发迹中有天时;毗邻雍和宫、国子监、三里屯金三角,簋街的财源占地利;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哙炙人口,簋街的兴旺得人和。如果非要给簋街的红火找理由,这算不算? 星星之火之三 三里屯:娱乐风向标 文/本刊记者李娟 北方的夜总是来得如此之早,“洗洗睡吧”这句俗语通常在晚间22点左右就响彻整个北京城,而拉长了北京夜生活维度、几乎给人不夜印象的,可能就数这三里屯酒吧街了。 玩出来的名气 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三里屯像一杆时尚的标枪猛地插在北京这处地方,把困在家里和KTV里的北京人拉了出来,打开了北京夜生活的门。震耳欲聋的迪斯科音乐,充满诱惑的唱词,闪烁的霓虹灯,把人们推向了狂欢的巅峰。新世纪的都市夜游人,在尽情忘我的宣泄中渴望激情…… 多少年来,三里屯酒吧街一直是北京娱乐业最炫的地方,虽然三里屯周边地带也涌现出不少已成气候的酒吧群落,但同行之间的过份亲近却似乎并不需要担心拼抢客源。每天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从北京各个角落聚集到这里。特别是在晚上,这条南北总长不过500米的酒吧一条街更是成为外国人最密集的娱乐之地。 当然,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东城区,外企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带;靠近使馆区,文化生活最开放最多元的地方。这里永远都是时尚的最前沿。 其实,酒吧街的兴起很有几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三里屯酒吧街原来是条商业街,沿街的门脸都是卖瓷器、卖服装甚至还有卖菜的。1995年,两个留日归来的年轻人在三里屯北街58号开张了第一家酒吧。当初刚开张的时候,里面十分简陋,几张桌子、一张吧台,弄点洋酒一摆也就吆喝起来了。不曾想,生意却如此的火爆。于是乎,一旺百旺,一兴百兴,卖菜卖服装的纷纷改行,酒吧就扎成了堆,一不留神就成了酒吧一条街。 从一九八九年三里屯出现第一家酒吧算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三里屯周边一带已经聚集了北京百分之七十的酒吧,已成为在国内、国际知名度颇高的、以酒吧文化为特色的时尚社区,是京城外国友人、商业文化界中高层人士及时尚青年休闲娱乐的名街。如今,CBD高档商务、居住区环布周围,高峰车流量超过8000辆/小时,人流量超过4万人次/小时。 乐出来的生意 酒吧街的魅力不止于此。 当人们将目光投向它,来酒吧街休闲的时候,众多的公司也看准了这里,于是,酒吧街的文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而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着。2000年,Chinaren公司为了推广其新产品——“校友录”,曾在酒吧街开展了一次名为“橙色时空”的大型宣传活动,将大批的网民请到这里,在与网民的零距离接触之中,“校友录”也逐渐深入人心。白领阶层、外国人、大学生、文化人等一些相对前卫的群体,与网络公司、IT业的目标受众刚好吻合,因此在酒吧街开展活动可以将商机发挥到极致。借用三里屯办事处刘勇主任的话说,这是一种“文化嫁接”,酒吧街会因此而成为更多时尚、前卫人群的休闲选择。 酒吧文化带来了三里屯地区的繁荣,夜间大众餐饮也使东内大街骤增商机。 三里屯酒吧的繁荣,直接带动了酒业的兴旺,洋酒国酒啤酒饮料在这里各展拳脚。拿规模最大的“男孩女孩”酒吧来说,每夜客流量三四百人,消费的光啤酒就有上千瓶。酒吧对面的超市更是受益匪浅,晚上基本上占到全天营业额的一半。 北街的西北角正在建造“三里屯新天地”——一座集酒吧、餐饮、服装、健身、文化、美容于一体的五层商厦。在营业时间上,“三里屯新天地”夜里12点停业的举措将创京城百货之最。 据三里屯街道经济办刘主任介绍,现在酒吧街年客流量近百万人次,营业额在3000万元以上,利润近千万,税收上百万,提供就业机会在500个以上,带动的相关行业几十个,为三里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习惯夜间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去酒吧已成为都市年轻人夜生活的重要内容,茂盛在都市之夜的酒吧,愈夜愈美丽。 星星之火之四什刹海:当休闲成为卖点文/本刊记者张馨月 如果说三里屯是新新人类西风东渐劲歌靓舞的渊薮,那么什刹海则是一杯翡翠盛来琥珀光、炎黄文化已酵得酽酽的老酒。而现在,什刹海是北京下一个“俗地”——有人大声疾呼。从传统、纯粹、自发的消闲到满目的茶馆、酒店、游船,从素面朝天冷月石桥到桨声灯影笑语喧哗,什刹海的火爆商气仿佛是一夜染就。 因祸得福卖“健康” SARS高峰之际,一向彻夜不眠的三里屯酒吧街第一次迎来了静悄悄的黎明。与此同时,什刹海却因祸得福,在这个夜生活萧条的春天迎来了一场经营的高潮。以50%——70%势头增加的上座率,给什刹海带来了它从未享有过的繁华,而在北岸,甚至还有几家酒吧正连夜装修。进入五月,什刹海的河岸总是被酒吧的桌椅堵得水泄不通,这里的40多家酒吧都在室外支起了桌椅,往日稀稀落落的清静场面一扫而空。原先喜欢去三里屯泡吧的年轻人避讳那边拥挤喧嚣的环境,纷纷来到通风良好,碧波荡漾,垂柳环绕的什刹海岸边。每当夜幕降临,湖上岸边,人流如潮,霓虹闪烁。岸边,各种风情的酒吧鳞次栉比;湖上,河灯点点,二胡、琵琶悠扬之声不绝于耳。比起三里屯,什刹海确实具备了更多的可竞争因素。除去酒吧本身应有的素质,什刹海酒吧周围的景致和相对新鲜的空气都是不可复制的因素。SARS促使人们追求自然、清净又有情调的休闲方式,借着这股“健康生活”的风,什刹海在各种夜生活集中地中异军突起,某种意义上,这是它第一次在和三里屯的较量中占了绝对上风。SARS给了什刹海一个成就自己的机会。 千载积淀卖“文化” 从商业上说,尽管很长一段时间什刹海一直与“繁华”绝缘,但它典型的老北京风情,宁静的独特气质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早早就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这里历来是老北京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按一位长年居住此地的老北京的话来说,往银锭桥上一靠,瞅瞅这皇家园林的水,望望这钟鼓楼的墙,看看这地安门的景儿,到了夏天,荷花一开,听听旁边参天大树枝子上的知了叫,准把您美得都不知道自个儿是谁了。城市加速的现代化使得社会上的怀旧情绪也越来越浓,这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看见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的什刹海似乎成为人们怀旧的最后一块热土,特别是在城市的中心区,紧靠京城惟一的开放型水域风景区,更可谓得天独厚。湖、胡同、四合院、浓郁的市井气息以及那些开在湖边的情趣盎然的小店,这些因素的完美搭配使得那些所谓的“小资”们趋之若鹜。据不完全统计,这里荟萃了近40家个性化特色明显的酒吧和茶艺馆。在那些时尚媒体和旅游杂志里,这里的酒吧小店也成了着重点墨之处。曾有一本旅游类杂志中以《北京小资的新江南》为题,为这些有着极强消费能力的城市白领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新标准、新参照”。 利润的选择 越来越多的商家看中的是“健康”和“文化”背后的利润。做为一个自发形成的夜生活集中地,正是这些精明的商家造就了今日的什刹海,正是市场需求的驱动,让如今的什刹海难以回归往日的平静。其实,什刹海的酒吧过去就有,老板们也大多定位在幽静、雅趣上,“水村山郭酒旗风”,满足了人们休闲的需要,和四周围的环境也很融洽。首届什刹海文化节取得成功以来,这一带的商业旅游被政府的营销宣传充分带动了起来。嗅觉灵敏的商家们自然不会坐失良机,纷纷扎堆而来,什刹海的酒吧一下发展到40多家,超出了人们的预计。除了那些“静吧”,乐队、表演也渗入了什刹海的夜色。据一位了解酒吧经验的人士计算,在这里开一间酒吧的投资与回报为:投资8万元开张,年盈利5万元至20万元,而且以目前的这种形势来看,可能还会更乐观一些。绝大多数的酒吧业主都是租用当地老北京的民房,一些酒吧老板透露,如果经营得好,一年能挣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与人气、商机和利润与日俱增的还有很多人的忧心。伴随着春天而来的还有喧闹和杂乱,单行线的标志和禁止停车的牌子没能阻止汽车的闯入,行人不得不因为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靠边让路,还要默默忍受汽车开过后扬起的一路灰尘。喝醉酒撒酒疯的,半夜使劲摁车喇叭的,往湖里扔酒瓶子的……什刹海边的居民们也开始抱怨了。现在的什刹海已经不是那个什刹海了,人们开始怀念那时世外桃源般的闲散舒适,就连两岸的商家们也开始自问——这样的热闹能有多长?一些酒吧老板不愿就目前的形势多谈,他们一是担心这样的杂乱会惹怒政府,从而进行大规模拆迁;另外他们也担忧更多的酒吧进入,无序的发展破坏什刹海的特色。毕竟,文化氛围是不能再生的。 星星之火之五颐和园:细品多姿夜游本刊记者/王艳 谁也不会想到,一场SARS过后,颐和园等古园林会成为夜间经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颐和园新闻宣传办公室金伟先生介绍,目前颐和园正在举行“昆明湖之夜”的活动,除了在夜晚点亮园内的装饰灯外,还有各种茶座,就购票情况来看,大约每天在500张左右,多时可达1000张,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此次活动预计将持续到九、十月份。 之前,与白天喧闹的场面相比,人群散尽后的夜间颐和园显得甚是平静。平日,光顾颐和园的多是外地和国外的游客,本地人则由于工作而无暇顾及。而到了晚上,颐和园则早早的关上了大门,人们自然无法在夜间游赏。这样的需求在SARS到来之前不知被压抑了多久,于是,就在颐和园决定夜间也开放时,欣喜的人们便蜂拥而至。从此,夜间的颐和园灯火通明。 其实,像颐和园这样的古园林,不应该把眼光停留在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旅游黄金周”上,因为这不仅容易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且过度集中的游客对颐和园本身也是一种破坏。夜间的游客则截然不同,他们会经常来这里,不会造成游客忽多忽少的局面。他们更多的是享受古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和谐平静之美,而不是匆匆的瞥上一眼,然后留一张合影了事。同样,晚间的颐和园也不需要很多的工作人员,因为人们不会放弃恬美的昆明湖而转向佛香阁,所以像佛香阁这样的景点白天需要许多人看守,晚间则完全不用,只是加些灯光就足够了。如果从商业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以小本搏大利”的案例。 夜间游颐和园的人们肯定不愿只是四处走走。如果在一块空地上摆上几张桌子,然后叫上一杯冷饮奶茶之类的东西,一边欣赏颐和园沁入的夜景,一边品尝着茶的淡香,这种享受在其他地方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在颐和园的苏州街上,必然也少不了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小钱币、小泥人、小工艺品等等,叫卖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不用花太多钱就可以让游客惊喜好一阵。要是游客喜欢“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境界,那就去昆明湖划划船好了,碧波荡漾、灯火闪闪,也颇有几分江南的味道。夜间的十七孔桥,你想象的出吗?那是恋人们、夫妻们的好去处,是最容易引起人们美好回忆的地方。 其实,类似的活动上海早已有之。虽然夜游浦江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项目,但商家仍在变着法子吸引游客的眼球。一艘远远望去酷似中世纪英国古海盗帆船的"船长"号游船,已经静静地泊在黄浦江畔,因为拥有"浦江第一艘西式仿古游船"的另类特色,所以尽管正式营运要到7月,但订座者早有预约。绝妙的仿古造型富含西洋风情,过道和舱内墙上的装饰画,都是老上海外滩、码头的照片。主甲板下面是一个海洋酒吧---紫色的灯光弥漫整个房间,周围是海贝、珊瑚等饰物,吧台上方的渔网随风柔柔飘荡,呷一口冰啤,享浦江清风,滋味很美。如此费尽心机的安排,让人们不动心也难了。 在熙嚷的城市里,古园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和尘世的地方。白天没有时间的人们,希望在空余的晚上到古园林走走。当人们把夜间观赏颐和园作为一种习惯时,也就为危难中的旅游经济点亮了又一盏灯。 然而,现在的夜游颐和园,仍让我为它担心,担心人们过了当初的新鲜后,是否还会有如织的游人,如果没有更多更新奇的内容呈现出来,没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夜色灯辉中颐和园优雅的倩影又要重归寂寞了。 大而全的王府井,饕餮夜色的簋街,时尚潮头的三里屯,气质独特的什刹海,别样风情的颐和园夜游,或顺其自然或刻意营造,每一处都亮出了自己的旗帜。尽管利润才是最终的驱动力,但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准确的定位,鲜明的个性才能最终实现利润。因为,创造潮流的者永远比跟随潮流的者领先一步! 在享受她们带来的缤纷夜色的同时,我们也为那些曾经昙花一现或者辛苦尽付东流水的失败者惋惜,毕竟,万紫千红春满园,灯火常亮夜更美。 发展篇 “不夜城”不是梦 文/本刊记者张馨月 其实,夜经济在北京原本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或是因为人们的重视不够,或是固有生活方式的桎梏,以往,在人们的脑海里,北京的魅力不属于夜晚。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不能形成燎原之势,那些星星之火又能持续多久呢?不能创造大气候,有朝一日他们会不会成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失败案例? 让灯火常亮,我们不得不思索,不得不行动!因为,我们要的不止是单个的亮点,我们要的是持续发光的大商圈! 规划引导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永远比亡羊补牢来得好,规划引导应该走在市场的前面。从长远来看,夜经济的发展最需要的恰恰是前瞻性的规划和引导,而不是打补丁、堵窟窿式的补救。首先要的是政策。夜经济虽然只是白天的延伸,但它的作用不可小觑。所幸的是,在北京突遇夜经济之后,这一点官方似乎已经有所认识。随着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的出台,商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只是,这一时的应急过去之后,夜经济能否继续享受厚爱,我们拭目以待。城市的规划问题更加迫切。夜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与居民正常生活、交通秩序、环境保护等的矛盾已经日趋明显。如何取舍,怎样两全?权宜之计,还是规划。“充分利用资源,划分功能区,分别在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城乡结合部布点,把正常的夜经济运行区和生活区分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调研员韩梦提出了这样的见解。这一点,在什刹海的未来面貌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北京市西城区已做出什刹海功能街区具体规划:什刹海,2008年前将按功能被分成“前海热闹活动区”、“后海安静休息区”和“西海垂钓区”。近期将完成前海旅游文化圈、银锭桥文化园、道家养生活动中心、前海西街标志建筑等13项环境建设。因势利导应该是最有效的规划引导方式。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坦言道,两年前也曾经延时推夜场,可坚持不了几周就结束了。人员成本不必说,晚上来逛商场的多数是乘凉或逛着玩的,根本产生不了消费行为,核算一下投入产出,销售额还不如电费和空调费高,商场不可能做这种赔本买卖!这就是缺乏整体策划和引导所致。虽然有些商家夜经济红火一时,可因为场地相对分散,只是一个点,而没有连成一条线更不用说是一个面,对带动整座城市夜经济的贡献仍少得可怜。支持鼓励以现有的亮点带动周边,既可以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又可以避免一哄而上、赔本赚吆喝。何乐而不为? 加强配套相互带动 北京市商委的一位负责人分析,市政设施、交通、银行、电信等相关行业缺乏配套是制约北京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这几年,北京城的灯光夜景越来越美,可主要集中在几个所谓“门面”的中心地带主干道上,时段也比较集中。许多地方,不到夜里10点就是黑灯瞎火,使居民外出增加难度。交通也成了棘手问题。夜间10时以后营运的公交车寥寥无几,出租车扎堆的就是那几个地方,坐车难难坏了普通的夜间消费者。就连6月27日的狂欢之夜,不到12点,王府井新东安门口也站满了焦急等待打车的人们,最短的也足足等了二十来分钟。能不让这些拎着大包小包初偿夜间购物乐趣的人们败兴而归吗?这一次,什刹海又有了几分先行者的意味:市政方面将完成前海西街四合院、停车场建设;后海公园配电改造;景区大市政工程改造;部分胡同的适当加宽;前海、后海、西海停车场建设;调整交通组织方案并安装交通设施;增设景区旅游导览标志标识等。当人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消费的时候,夜经济能不火吗? 注重“夜文化”概念的培育 经济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和感受经济或称眼球经济,后者着眼点就是重在参与与感受。而这,正是夜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享受了购物的惬意、美食的滋味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文化上的熏陶。这一点,三里屯、什刹海的火爆早已应验,王府井文化促销的成功也是佐证。 “要想做到夜夜精彩并不容易,首先应该有一个大型的问卷调查,摸清楚不同工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市民究竟需要怎样的夜生活,从而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要让市民走出家门,需要有比电视更能吸引人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必须是参与性的,否则,人们宁愿在家看电视。”韩梦如是说。 只重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急功近利,无异于自毁长城。夜经济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增加其中的文化内涵,才能保有持久的发展的动力。 合理利用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夜经济不吸引人也难。 商机篇 向夜晚要利润 文/本刊记者张馨月 有市场就有商机。点亮夜市如同打开埋藏宝藏的大门,从中获利的不止是那些直接的经营者,配套产品、上下游产业的利润往往更加诱人。放开眼光“上下”求索,运用脑髓“前后”分析,总能发现其中蕴涵的机会。 试举几例,抛砖引玉: 围绕“亮”字做文章。 灯火通明是夜经济最显著的标志,与之相关的产品自然首当其冲。“亮”离不开电,于是,从供电到用电,处处都藏商机。其中包括供电设施的产品,如配套管线;有与电力消费相关的产品,如节能设备;有照明设施产品,如各种个性灯饰;还有国内新兴的照明设计行业,这也是一门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 夜间出行,交通可是个大问题。从最普通的出租车、公交车,到胡同中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车、步行街环保低速的电瓶车,多种代步工具都有“钱”途。夜光站牌、语音提示产品也能在晚上发挥作用。调度指挥、疏导排险等所需的无线通信产品,卫星定位系统自然也少不了。天气也是影响人们走出家门,参与夜经济的重要因素。收费天气预报,各种防雨防风产品也能从中分一杯羹。 围绕着“吃”做文章。 “吃”可是夜经济的重头戏。当露天餐饮成为消夏的流行方式时,轻便、美观、牢靠的户外桌椅有了用武之地,环保的一次性餐具将大行其道。接踵而至的还有节水问题,夏季的食品保鲜问题,垃圾无公害处理问题,于是,节水产品、保鲜产品、垃圾处理产品也有了更多的市场需求。 围绕着“穿”做文章。 有讲究情调者,优雅的晚装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首饰、鞋子大受欢迎;有喜欢闲适者,那些经济舒适的休闲服装,适合散步的鞋子更适合他们的需求。围绕着“安全”做文章。 安全是夜经济的重要保障。盗窃和火灾是夜晚活动最常遭遇的非常状况,那些防盗窃产品、防火产品在夜晚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商家来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见人所未见,做个性化的边缘产品往往能够牢牢占据市场,夜经济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