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行业专题--医疗器械 > 正文
 

劣质进口医疗器械:中国人生命的新杀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5日 10:4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记者赵华、石永红)韩继昌因急性胰腺炎住进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时,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死亡,竟与进口医疗器械有关。

  2001年1月1日,使用在他身上的两台进口呼吸机相继出现故障。在医院更换机器的过程中,韩继昌死亡。不久前,法院判定:呼吸机故障,院方负有相应责任,应作出民事赔偿。 

  事后查明,出故障的医疗器械,竟是以所谓“科研仪器”的名义,改头换面、偷逃税款入境的。

  医疗器械已成为中国医药类的主要进口商品。

  2001年,中国共进口医疗器械16.21亿美元,同比增长44.34%;而在1980年,仅为2000万美元。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还在继续膨胀。 

  境外不少劣质医疗器械,通过不正当途径涌入中国。全国人大代表、辽宁铁岭市中心医院院长赵鹏作为用户也不太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国家是怎么允许入境的,“在这方面质量监督、质量检查、品牌认定时应当帮我们把把关。” 

  据报道,境外医疗器械非法抢占国内市场的事例屡屡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武汉市药监部门就查获境外五个国家未经注册的进口医疗器械14种。其中,相当多的产品便是以“科研实验”用品名义进口,而实际上却用于临床的。 

  一股盲目进口洋设备的攀比之风也在中国蔓延。不少医院把引进洋设备作为提高医疗水平和医院创收的手段,卫生行政部门也把仪器设备作为医院等级管理的一条重要标准。而里面藏匿着许多引发腐败的“黑幕”。

  “一支进口心脏支架,报关价仅为700美元,一到经销商手中却变成了9000元,到了医院则‘飙’升至18000元,单价之高可称世界之最。”谈起医药行业的“黑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东洋之花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宜新忧虑万分。 

  这位人大代表说,目前国家对医疗设备、医药耗材并没有明确的指导价,一些医院领导得了“好处”,就在设备、耗材上“大让利”。变味的药品推销最终走进回扣的商业贿赂黑洞,名为公开招标,实是“暗箱操作”,层层加码。 

  医疗器械的盲目引进已酿成不良后果。据报道,一些医院在勒紧口袋购买高档设备后,因无人操作而把仪器设备仅仅当作了摆设;有的医院用上了洋设备后,缺乏看图像数据的人才;个别医院会看不会诊治,对病人治疗毫无裨益;有的使用不当,造成病人病情恶化。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教授王唯忠说,进口医疗设备的质量问题是个挠头的问题,有的进口CT、核磁用不上几天就坏,就得修,非常急需的时候不能用,从国外到国内修还非常耽误事。他们医院从日本进口的三台深低温冰箱都废了。

  他呼吁,国家应出台规定,使采购按照国家规范进行,把进口渠道管好,控制水货,打击走私。

  他说:“放到身体里的东西质量保证不了,人命关天,所造成的损害消费者无法弥补,申冤都没处申冤!”(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