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价格欺诈 “建议零售价”究竟在误导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0日 09:11 人民网-市场报 | ||
本报记者胡雪良 实习记者唐斌 春节期间,逛逛商场、走走超市、比比价格,发现“建议零售价”标牌随处可见,而且着实让人看不懂:明明只卖行情价的商品,外包装上却贴着不着边际的“建议零售价”,其间价格差距之大,令人瞠目。 朋友去杭州某服饰城购买冬衣,看中一件夹克式棉衣,标牌上写有“建议零售价688元”,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160元的价格成交。当问及为什么实际价格可以跟厂家建议零售价的差额那么大,销售人员的解释是:“这可是底价卖给你们了,我们没钱赚的。”明眼人一看就能发现,即使那位销售人员所言非虚,但衣服成本价与建议零售价之间的差额竟高达528元,是进货价的3倍以上。如此悬殊的价位差令人不得不心存置疑:这样的建议零售价,合理吗? 据业内人士介绍,建议零售价的制订,是厂家根据产品的成本、质量、销量和品牌、技术含量的价值,同时权衡考虑商家应得的利润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按一定的公式套算而得出的,其目的在于避免商家擅自抬高商品零售价格、侵害消费者利益,从而更好地规范消费市场及保护产品品牌形象。而事实上,建议零售价的出现也的确为大众带来过不少方便与实惠,尤其是对那些平时不甚了解行情的消费者,建议零售价的提示无疑让他们在购物时心里多了些底。然而,眼下建议零售价现象的无序和泛滥,却完全改变了这一切。“那只是骗人的玩意,千万别信!”采访中遇到的一位大姐这样善意地提醒记者,语气中流露出的是对建议零售价彻底的不信任。 对此,厂商表达的是更多的无奈。一位销售经理告诉记者,一般正规厂商的建议零售价是通过各方核定后推出的比较合理价位,不会太离谱,对商家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差额悬殊的建议零售价多出自一些不正规的生产厂家,其目的只是想通过建议零售价的手段来让消费者感觉买到了便宜货,说白了还是那一招———“开天索价,落地还钱”。这样做,扰乱的是整个市场的秩序,受害的不仅是消费者,也包括了那些正规厂商。 那么,究竟“建议零售价”这种标价方式本身是否合理呢?对此,浙江省消协的王先生认为,以前市场上有过指导价、清仓价,现在又出现了新名词“建议零售价”,这种标价方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无法找到可以对其规范的依据,价格条目中也没有“建议零售价”一项,这导致了这一概念的模糊性。一位超市经理也告诉记者,很多消费者会认为“建议零售价”是商品的市场最低价,而实际上这是厂家限制市场的一种措施,以防止商家漫天要价,此外也有一些消费者认为“建议零售价”是不可更改的统一价,而事实上厂商的“建议零售价”一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标准而已,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很容易导致纠纷的出现。 针对名不副实的“建议零售价”,有关人士指出,如果厂商标出的“建议零售价”远远高出商品的实际价值,并在主观上起到了误导消费的作用,应该视为一种变相的价格欺诈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