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激情消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0日 16:43 《东北之窗》 | ||
文/董时 哈尔滨的冬天,穿貂皮大衣挤公共汽车的妇女时有可见。这使得国内外时装企业完全可以不顾整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消费能力,径自向那里销售各种昂贵的品牌,因为这是一个好体面的城市。曾有调查数据为证,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哈尔滨的人均收入处于下游,可那里人均在服装上的消费却一直名列前茅。 改革开放初期,哈尔滨人是最风光的。那时不讲名牌,她们夏天的“布拉吉”、冬天的呢裙配长筒皮靴已经叫全国人民刮目相看了。后来,名牌开始从港台袭来,据说从广东到哈尔滨的流行路程只有三天。再后来,国际名牌铺天盖地地来了,哈尔滨人仍然保持着追踪的热情,只是,价钱越来越高,当地产业却面临萧条,人人都想跟国际接轨就显得有些吃力。 并不是哈尔滨人不想赚钱。只是,他们的心里,钱有大小之分。他们更愿意赚大钱。计划经济年代,物资紧缺,哈尔滨人乐于称道的,就是自己与铁路、煤矿、大小兴安岭和大庆的关系。一张批条,就是上千、上万或者几十万元收入!哈尔滨是中国第一家烟厂、啤酒厂的摇篮,生产过著名的孔雀牌照相机和孔雀牌自行车,还有中国第一台洗衣机。对俄罗斯边境贸易红火那些年,一车西瓜换一车化肥的生意就是哈尔滨人的杰作。 但是,已经很多年风光不再,而终于,哈尔滨也习惯了风光不再,哈尔滨人开始算计着过日子,他们甚至学会了“合伙消费”——于超市合伙买上十几袋薯片就比零星买要便宜不少,再按人头分账,这样非常划算;合伙雇保姆,根据各家的情况将保姆上门时间错开,既经济,又解决了难题;合伙请教师,同住一幢楼的两家孩子跟同一个老师同时学钢琴,上课费省了近一半;合伙装修,一户能省2000多块;合伙…… 关于消费的激情,哈尔滨懂得收敛和理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