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月珍北京报道】
近日,记者从消费者协会得知,四川一位消费者投诉,她买了一盒国内正在热销的减肥药物后,打开说明书发现竟有“口干、失眠、便秘,临床试验还有发热、心率增快、血压高、气管炎、呼吸困难、腹泻”等7种副作用,而在该产品的广告宣传中,却又是一个面孔:专家证实,服用本品无副作用,有防止反弹的作用。看来,减肥药物生产厂家在广告宣传中
一直在刻意隐瞒其副作用。
肥胖是病应吃药,专家指出广告不可轻易信,减肥应该到医院。这几年来,国内的减肥产品市场十分红火。不可否认,这个市场的培育和壮大,减肥类保健品和药物一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专家呼吁,不要随便乱吃减肥产品,减肥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减肥品广告的宣传导向也存在问题。有关人士认为,减肥广告为了达到促销的目的,在其广告中盲目宣传“减出瘦身”、“变得苗条”,这实际上并不是在提倡一种健康,导致一些并不肥胖的人也服用减肥产品。
面对国内减肥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企业请明星主演减肥品广告成为潮流,而有的明星并没有真正使用过其所宣传的减肥品。对此,专家学者认为,各种减肥品广告似乎无限风光,而事实上却暗伏危机。
据一些内部人士透露,减肥类保健品大多含有西药成分,企业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产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单纯的中药成分一般性味比较平和,见效慢,需要长期食用,很难引起消费者的青睐,不利于产品的销售推广。
在广告投放上,减肥广告多数选择了集中、高频率的投放方式。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减肥品在134家电视频道上广告总时长583568秒,相当于连续播放了240集电视剧,而这些企业为此至少投入广告费用约1.89亿元。据了解,有些企业在减肥广告上的投入甚至高达整个产品投入的50%以上。而这部分支出势必要提高减肥品的成本,最终这笔费用要由消费者承担。
难怪不少业内人士发出“减肥广告该减肥”的呼声。他们认为,减肥品要想成为稳固的长线品牌,必须放弃那种混乱粗俗的广告战略。减肥广告的核心是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生产减肥品的企业要保持与消费者的沟通与咨询服务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