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葡萄酒市场渐渐热起来。据介绍,近年来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增长在年均10%左右。据统计,目前上海人均年消费葡萄酒1.25公斤,在上海酒类市场上,葡萄酒已经成为了消费量仅次于啤酒的酒类。
消费市场的声音开始在资本市场得到呼应。据了解,被称为“红塔山后又一红”的云南红将于9月30日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而中法合资的王朝葡萄酒也传出了中资部分将在国内
A股上市的消息。
与此同时,国际葡萄酒组织(OIV)就中国加入OIV有关事宜于9月10日签署了一份备忘录,不久将正式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第48个成员。在国际、国内双重标准接轨的过程中,旷日持久的中国葡萄酒标准问题之争将掀起高潮。
半汁”不是国际牌
王先生在超市购买葡萄酒时,惊奇地发现不同的葡萄酒之间差价很大:既有上百元的洋葡萄酒,也有价格居中的、几十元的国产干红、干白,价格最低的是十元左右的葡萄酒。王先生买回这种价格最便宜的葡萄酒后发现,这种酒与干红、干白酒味迥异,并带有很浓的甜味。
“这就是国内的‘半汁’葡萄酒。”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高美书女士向记者解释。据高女士介绍,国外所说的葡萄酒都是指全汁葡萄酒,经过充分发酵等复杂工艺后,一般全汁葡萄酒不带甜味;而国内的“半汁”葡萄酒,制作工艺较简单,除了葡萄原汁外,加入了水、糖、香精等成分。
据了解,在国内与国际葡萄酒标准的接轨过程中,要经受最大考验便是这种“半汁”葡萄酒。由于国外没有“半汁”葡萄酒的概念,几年前我国就有“半汁”葡萄酒欧盟被全部退回的教训。在国内市场上,“半汁”葡萄酒以低廉的价格对葡萄酒的“正规军”造成了冲击。
“‘半汁’葡萄酒不能代表国内葡萄酒发展的未来,”张裕上海办事处的王先生对记者说:“我们以前也有过‘半汁’的生产,但现在‘半汁’都停了,全部变成‘全汁’,如果国内葡萄酒业不提高行业标准,将来怎么能跟国外洋酒竞争?”
对此,高美书女士认为,国内葡萄酒工业生产的起步较晚,消费习惯的培育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照搬国外规则的同时,还要兼顾国内一部分购买者的消费水平。
据悉,目前“半汁”葡萄酒占我国葡萄酒总产量的比例高达40%左右。
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从王先生在超市购酒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是亲口尝试了“半汁”葡萄酒,王先生无法从酒瓶的外观包装、标志来辨别酒的不同品质。这反映了国内葡萄酒业进入“门槛”低,而且标准也较为混乱。高女士承认:“国内葡萄酒业目前还缺少必要的法规,而且现在实施的行业标准也很不完善。”
有观点认为,国内葡萄酒要进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竞争必须拿到两张“通行证”:一个是行业法规,一个是原产地名。按照国际规范,葡萄酒一般有四个档次,最末一等为佐餐酒。中国葡萄酒现在由于生产上很少采用国际标准,因此目前在国际葡萄酒市场上,绝大部分被划为三四档酒。如果能有一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法规,按中国一些葡萄酒的品质,就可以归入一二档酒之列。
在国际市场上,酒瓶上标注葡萄原产地名的“庄园酒”一直受到推崇。而国内葡萄酒一直没有酒庄,酒瓶只注有厂商名。据了解,去年张裕与法国卡斯特结盟后,便开始在烟台市福山区打造中国第一个专业化的酒庄,国内一些葡萄酒企业也闻声欲动。“国内的酒庄还停留在概念炒作的阶段,”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事实上,酒庄在国外是自然形成的,酒庄最本质的特点在于,酿酒的原料葡萄不再是一种商品,葡萄酒酿造者可以获得品质优良而稳定的原料来源。目前国内企业自己搞起来的酒庄,更多地是在承载旅游功能,吸引游客参观。”
国际规则是道坎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国产葡萄酒占据了市场绝大多数的市场分额,据上海商业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王朝、张裕、皇轩几个国内品牌占据了目前上海葡萄酒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
然而,价格是国内品牌数倍的洋葡萄酒也没有在中国市场止步,进口量一直在保持增长势头。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洋葡萄酒在国内市场卖不好,最大原因是价格上没有优势,但随着中国关税的下调,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据了解,加入WTO后,中国进口酒关税将由65%逐渐调至10%。而近年来中国葡萄酒出口量每年只有几千吨。
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葡萄酒巨头最着急的并不是将自己的产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而是如何在仅有的几年关税保护期内,深耕国内市场,取得在国内市场的领先优势。“半汁”葡萄酒无疑成为这些国内大厂商们的心头大患。“新标准的出台快了,将来‘半汁’葡萄酒可能存在,但至少它得换个名,不能再叫葡萄酒了。”高美书女士告诉记者,“其实,现在一些生产‘半汁’的厂商已经开始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希望过渡到全汁葡萄酒生产。”
财记手记
谁在期待“马太效应”
“半汁”葡萄酒被逼到了一个转折点。但是占中国葡萄酒产量40%的份额将会由什么来取代?一个可以预想到的事实是,即便“半汁”退出葡萄酒的行列后不在消费市场消失,中国“半汁”
的生产者也不能逃离这场不可避免的阵痛。在这场标准之争中,国内葡萄酒巨头们无疑将成为胜利者。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已开始上演。谁是这场变动的期待者呢?是国内葡萄酒巨头,还是市场监管者?或许,最终的变动源自那些制定规则的资本力量!
晨报记者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