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顾客到大型百货商店,可能就是为了买件品牌内衣;外地游客来到南京路,可能就是为了买把“张小泉”剪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品牌消费意识越来越强,不少人的消费行为已经越来越朝着定向消费———“终点消费”的方向发展。“五一”黄金周期间,沪上专业、专卖店的经营业绩同比增长20%就是最好的说明。日前,在社科院商业研究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提出,应认真研究“终点消费”。
首先,大型商厦在布局上,要更加注重研究“终点消费”。以自动扶梯为例,不少大商店将此设计成迂回式,意在让顾客多逛、多买。而事实上,随着“终点消费”人群的增加,人们有可能因为讨厌迂回式电梯,而放弃到这家商店消费。据了解,如今国外不少大商店的自动扶梯都已改成连续型,消费者不必绕弯子,就能方便地更上一层楼,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反而增加了营业额。
“终点消费”行为对城市交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消费者希望“一站到达”,不愿把多余的气力花在路途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大商店在设计建造时,光考虑用足每一寸空间,对车站之类的配套环境考虑不周,不少商店没有充足的停车位,甚至没有地下车库。一些商街在改造时,新建的座座商厦鳞次栉比,不舍得拿出地块建造停车场。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
“终点消费”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专业、专卖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专家认为,目前本市的专业、专卖店规模太小,品牌和商品的集中度不高。以日本东京银座为例,在那里摄影器材专卖店、手表专卖店等规模都相当可观,商品从最大众化的到最高级、最前卫的,应有尽有。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原先都有不少专业、专卖店,但它们在上一轮商业街的改造过程中淡出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目前,各大商街把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旗舰店作为改造的重点,符合“终点消费”的潮流。
“终点消费”的趋势,还要求各商街、商圈在改造时注重已有特色的保留,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人人搞“新天地”、家家搞“购物中心”。南京路步行街要瞄准中外游客的“终点消费”,徐家汇要瞄准都市少男少女的“终点消费”,南京西路要瞄准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成功人士的“终点消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内耗”不断、商战不断。
本报记者吴卫群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