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田文生
本报重庆7月2日电
“怎么,你不相信吗?我再说一次,大学最后一学期,我比平时多花8000多元。”重庆某学院的小李一字一顿,“大笔大笔地花钱是有快感的,毕业前我隐约感受到了这种快感
,虽然夹杂着一点点心痛。”
找了份合资企业的好工作使即将离校的她喜不自胜,“我总算明白了,最i n的生活感觉最h igh”。
她告诉记者,这些钱主要用在找工作前买衣服、化妆品等物品上面,再就是请朋友们吃饭,“近来这10多天就是大家请来请去,我都好久没去食堂吃饭了。我还换了手机,以前的老手机太难看了。当然了,照相就只是小c ase了。”
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财政学专业的曾灿龙告诉记者,来自安徽农村的他最后一学期比平时多花了2000多元。找工作去了一趟杭州,面试前买了套质量好一些的西服,为此,他现在都欠着债。拿着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派遣证的他满脸春风:“欠这点钱是值得的,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我从来没有觉得不应该用这钱。”他还告诉记者,毕业前多花2000元在毕业生中间属于中等偏下。
小曾班上的27人中,大概20个人有手机。该学院另一女生告诉记者,她们班11个女生,有8人拥有手机,其中5人是毕业前新买的。而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女应届毕业生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手机?好像大家都有了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最敬重的老师、最铁的朋友、最喜欢的异性,毕业生大都会选择去吃一顿作为最后的道别。你来我往形成了一个连环套。一名毕业生开玩笑说,他们近期的恩格尔系数到达了历史最高点。
记者在一些大学附近的餐馆转了转,显而易见,餐馆迎来了黄金期。老板和员工们忙得团团转,大声得近乎夸张地吆喝着;大厅内人声鼎沸,客人很多,其中学生占了近一半。尤其令记者意外的是,那些原本处于生意淡季的火锅店,现在反而高朋满座,火爆异常。一位戴着眼镜的学生告诉记者,许多大学生都不是重庆人,因为重庆火锅实在太好吃了,所以趁着留在重庆所剩不多的时间,“再来过上几次瘾”。
一位川菜馆老板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近期的营业额比平时至少翻了一番,全体员工正鼓足了劲儿发起决战。
这位老板很专业地说,在校园附近经营餐馆就像是股市,总在震荡中运行,学生毕业就是绝对的利好消息,将促使生意强劲反弹,随后,肯定会大幅回落。
在采访家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几乎所有家长都认可大学毕业前的高额花费。但一位退休老师的看法却更值得重视:大学生毕业消费正逐步走向畸形,他们花的许多钱都是没多大必要的。如今大学生在求职时太过于注重包装,自荐书精美到了奢侈的地步,托关系更是个“黑洞”,平时的素质积累反而都退到第二位了;毕业时的高消费更是不必要,表达友谊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酒肉朋友’是真朋友吗?”
这位满头白发的老教师感到很纳闷:“我们当年毕业一分钱不花,道别时就相互留些勉励的话语,但至今回味无穷。难道毕业就该用那么多钱吗?联系就一定要用手机吗?道别就一定要在一起大吃大喝吗?”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