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我国航意险市场一直没有开放,各家保险公司都在维持现状
本报记者王旭实习记者杨青报道本报近日连续两天进行了《航空人身保险是不是暴利?》的报道,引来读者强烈反响。记者昨天又获悉,20元的保费、20万的最高赔偿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亚洲地区的安全情况制定的。如今时隔10年,中国民航的运力有了大幅提高,风险成本的计算基数会不会被“摊薄”?如今的费率是否合适?各家 保险公司并没有再算细账,而是把“变与不变”寄托在监管部门身上。
据民航总局的数据表明,1990年以来,民航国内航班客运量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仅从1999年到2001年,民航客运量从6364万人次“猛蹿”到7524.3万人次,3年增长了1000多万。记者还获悉,航意险票面价格一直都是20元,但是各家寿险公司七八年前在进入这一领域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回扣最高曾达到60%,这相当于保险公司一张保单才收回8元钱。
这些数据无疑形成鲜明事实,民航客运量增速惊人,航意险却依旧是“老面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业内人士说,“我国航意险市场一直没有开放,各公司也没有相关的产品。再加上保险费率的计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必须由专门的精算师来计算。因此,各家保险公司一直都在维持现状,很少有公司核算其成本。这也就造成世界各国保险公司在‘9 11’事件后纷纷提高保费,而国内保险公司却对市场变化无动于衷。”
10年不变的航意险,现在到底该不该调整?6家公司卖一张保单平分利润,这种不参与竞争的“大锅饭”局面是否应改一改?有关专家表示,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儿,有关部门是否也该给大伙儿算笔账,让交了钱的消费者心里明明白白?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