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医院、药店在药品销售的过程中收受回扣的事情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而消费者对于药费当中掺杂的各种各样、层层累加的销售费用似乎也习以为常。然而,通过药品拿回扣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恐怕就没几个老百姓知道了。日前,记者有幸参加了南京某医药公司组织的一场药品订货会,“回扣交易”意外地尽收眼底,当中的黑幕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12月18日下午2时许,某记者扮作某单位医院的负责人来到位于南京市逸仙桥附近的某大酒店。根据线人举报,南京某医药公司药品分公司将在该酒店举办一个药品订货会。当暗访记者刚走到二楼会场门口时,就被负责签到的会场工作人员拦下。经过一番盘查,机智的暗访记者成功地混入了会场。进入会场后,暗访记者看到,来自南京市各大小医院的进货员和医药公司的药品业务员们三两成群,热烈地交谈着,场面甚是热闹。
这时,一位自称为该公司业务员的女同志走过来接待暗访记者。双方相互寒暄后,便将对话引入“正题”。女业务员称:“我们这里管理很严,没有熟悉的业务员领着,我们一般是不予接待的。既然来了,就先坐下来谈谈吧。你们要订些什么药?”暗访记者随口答道:“阿莫西林。”女业务员问:“你们一年做多少量?”暗访记者答:“大约20万元左右。”女业务员:“在我们这里至少一年得做50万。”暗访记者问:“回扣怎么算?”女业务员答:扣点是10%,你们怎么付款?”记者说是“现金”。女业务员当即道:“这样最好,你方便我方便,大家都清清楚楚的。”也许是为了接下这笔业务,女业务员便向暗访记者详细解释“回扣问题”。
据女业务员讲,他们与客户谈好的扣点,一般都是一个季度或两个季度一付,如给南京某厂是9.5%,给某省级大医院也是9.5%。为证实此情,女业务员还欲拿出票据给暗访记者看。经过商谈,双方便约定次日下午交易及碰头的地点。同时,女业务员还提醒暗访记者来时别忘了带上“两本一证和支票”。临走时,暗访记者又追问一句:“明天可以当场拿到回扣吗?”女业务员答:“可以。”
昨天,就上述现象本报记者找到了该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该公司的数位领导获悉后,均表示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调查,待有结果后便与记者联系。本报将关注此事的进展。本报记者 韩东良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