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哈佛商学院的“肯德基在中国”,被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当作MBA课程的管理学教案。但最近,被视为国际化与本土化成功结合之典范的肯德基,却被不起眼的土豆“绊”了一下
记者李菁
关于肯德基土豆泥的检验标准问题,前一阵子还在作激烈辩论的事件双方,最近突然都偃旗息鼓。
与先前一直出面试图作澄清相反,肯德基正在努力淡化这场“关于土豆检验标准的讨论”。肯德基在上海的总部——中国百胜餐饮集团公共事业部的刘勇告诉记者,因为眼下正在同卫生部讨论土豆全粉的标准制订问题,现在不希望媒体过多关注。但他同时建议记者,具体情形可以向美国马龄薯协会咨询。
美国马龄薯协会上海代表处代表陈耀俊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陈先生介绍说,马龄薯协会是美国一家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其主要作用是在不同国家作市场调研,制订不同的卫生标准,本身与肯德基并无直接关系。但肯德基所用的土豆全粉绝大部分来自美国的专业供应商BAF(Basic American Foods),而BAF是马龄薯协会的会员,所以他们一直关注并参与了对这个事件的处理。虽然美国马龄薯协会本身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但他们代表的是美国众多农场主的利益。
正在香港的陈耀俊在电话里耐心向记者解释了土豆泥检验涉及的技术问题。他说,“土豆全粉”是土豆干燥以后磨成的粉——根据常识,土豆去皮后会因氧化作用而发黑,需要加入化学添加剂,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漂白剂。漂白剂的使用在不同国家有不同标准,PPM(即毫克/每公斤)值若低于200,不能发挥作用;过高自然对身体有影响。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标准都是在400~600的范围之内。因为在加工过程中,漂白剂还要再挥发,最终的含量只可能保留了10%~15%之间。所以陈先生说,当老百姓在餐厅里买到这个产品时,实际上漂白剂远远低于卫生标准,“是绝对安全的”。
陈先生说,在国际市场上,法规与商品未必是同步的。单就土豆粉而言,可以说是先有产品,后有法规。他谨慎地告诉记者,“根据我们所查,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对‘土豆全粉’的检验标准”,“对土豆全粉没有标准时,就引用一个最接近的标准——土豆淀粉的标准”来检验。而土豆淀粉几乎不需要加入添加剂,因此对土豆淀粉漂白剂含量的检验,其PPM值的要求是非常低的,因而出现了这次的漂白剂超标事件。
陈耀俊实际上是重申了肯德基对事件最早的解释:国家质检局是在用“土豆淀粉”的标准来检验“土豆全粉”。但这种争辩,换来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强烈的回应——质检总局通过媒体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土豆的进口检疫中一直包含对土豆全粉的检疫标准,标准不但一直存在,而且肯德基属“远远超标”。在国家质检总局强有力的措辞之下,有舆论认为肯德基先前的澄清是在“把社会关注点引到别处”,媒体还出现了“肯德基遭遇信誉危机”的字眼。
在采访中,记者向事件的各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肯德基早在1987年就在前门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如果"标准"问题一直存在的话,那么为什么会在2001年才出现检疫不合格问题?这只有两种可能:一、以前进口的产品都合格,而这次的产品不合格;二、这是第一次做此项检验。
陈耀俊的介绍实际上否认了第一种可能性。他说,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快餐,肯德基的土豆泥是按照一个在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来生产的,一直如此。对于运到中国的土豆全粉是否与其他国家——比如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有差异,陈耀俊否认了这种可能。他说,土豆全粉都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决定哪一批货是送到哪个国家的,“这样做反倒会增加成本”。接受受访的几位食品学专家也毫不犹豫地否认了这种可能。
应记者要求,陈先生提供了一份肯德基土豆成粉的漂白剂在不同国家的一些标准。数据表明,欧盟国家大多是400PPM,亚洲的日本是500PPM,而新加坡、香港地区则是550PPM。陈先生说,他们正在同中国卫生部协商的标准,也不会差得太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专家告诉记者,他不记得我国有专门对土豆全粉的检验标准。以前的惯例似乎是没有标准就不用检;而一位食品专家给记者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她说,骑车带人是不允许的,但是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今天警察抓着你,要罚你,那很正常,你总不能说以前我也这样,你怎么没罚?”这位专家对媒体的关注则显得不解和不满。她说,发展中国家法制不健全,以前那么大的企业没有申报,没有人查它,现在查它、让它申报,没什么不正常的。她同时提醒记者说,中国还没有加入WTO,这样的问题以后还会有。这位专家的话似乎验证了第二个可能性。
但真正的局内人显然不愿意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记者打电话到土豆泥粉的“事发地点”上海和厦门检验检疫局,两方的回答出奇地一致:国家质检总局已专门强调过,关于“肯德基事件”,一律由国家质检总局来回答。再打电话到国家质检总局,对方对记者的关注显得有些不耐烦,“我们已经发过声明了,除此之外没什么可说的”。而肯德基方面,即便在种种颇为不利的舆论面前,也显得相当克制与忍耐,有关负责人一而再、再而三礼貌而坚决地拒绝发表任何看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人争相涌入的大市场面前,怎样的姿态才是明智的,肯德基显然有自己的考虑。
其实,在土豆的“标准”问题之前,更早被关注的是“土豆经济”问题。
在中国,提起肯德基,必然要想起麦当劳。但麦当劳不生产土豆泥,惟一消费土豆之处就是薯条,而麦当劳的薯条原料全部来自本土。与麦当劳不同的是,肯德基生产土豆泥的原料,全部是从美国千里迢迢运过来的。有人这样算了一笔帐:肯德基在全国有450家连锁店,每家连锁店每天卖出的土豆泥不低于600份,每份土豆泥的价格是3元人民币,如此算来,一年单土豆泥的销售额便达3亿元人民币。与之相对应的事实是,我国土豆年产量居世界首位,农民和地方政府每年还要为消化这些土豆颇费心思。
肯德基若能在土豆泥产品上实现本土化,与中国土豆结上“国际姻缘”,无疑是许多人乐意见到的结果。媒体前一阵子甚至掀起了一阵关于“土豆商机”讨论的热潮,原来3亿元人民币的“土豆商机”又升到了5000万美元。
“中国版”土豆为何没有得到肯德基的青睐?肯德基的答复是“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土豆供应商”,而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所的牛若峰教授则表示,中国土豆无论从技术上讲还是从质量上讲,完全没有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肯德基的土豆难题实际上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接受采访的几位专家都强调了“标准之争”的非科学层面上的东西,究其原因,他们的回答显得有些“莫测高深”:“这涉及到很多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可能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所以他们一致的观点是认为媒体应当淡化。美国驻华使馆也参予到此事的处理当中。据介绍,使馆农业处协同马龄薯协会,正在同卫生部商谈新标准的制订问题。记者已向农业处询问美国方面的看法,但到发稿时为止,还未收到任何回复。
土豆泥“标准之争”与“土豆经济”是否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外界不得而知。
很显然,无论是肯德基还是国家质检局,都明确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竭力化解以前的对立情绪,不愿把这场标准之争升级,由此看来,双方的和解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届时,肯德基的老人头仍会和蔼地微笑。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