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杰英
在改革开放后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他们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他们所经受的思想文化洗礼,他们所从事的较高知识和科技含量的职业,使他们成为中国新白领的主体。他们是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职业风范、生活方式如何,他们的成长趋势如何,不但于他们,也对整个社会、乃至中国的未来都意义重大。
在中国,“白领”一词是舶来品,中国的康熙字典没有登录,民间流行口语也缺乏此类说法。查“格林精华英语词典”中“白领”词条:白领指那些坐在办公室从事非体力劳动工作的人。查“企鹅英语学生词典”,其解释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样我们不难发现,白领首先是打工者,其次必须借助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另一个尺度是:收入必须达到某个线,不过这个线现在也难以严格划分。1994年美国的一些生活杂志将年薪在8万美元、从事纯粹脑力劳动的人都归入白领。同时,《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白领”的解释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综上所述,“白领”大体上从三个角度加以界定:工作性质、收入、社会地位。
那么,“白领”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何时进入中国的?准确的时间虽难以考证,但恐怕与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密切相关。1980年,外企开始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紧接着有了外企中国雇员。
中国新白领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大致离不开两大要点:一是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勃兴,二是中国20多年来震荡人心的改革开放。
一般来说,收入决定消费,同时决定职业风度与生活质量。当外企雇员以其新鲜和独特的身份拥有清新的工作环境和相对较高的收入的时候,世俗的人们首先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他们与众不同的一些外部特征上:整洁的衣着,自信的笑容,快节奏的步伐以及相伴于他们的身上的信用卡、VIP卡、手机包等等,因为在人们看来,这些东西代表了白领阶层。当然,白领内涵在中国还表现为另外的一些消费品:比如价钱不菲的高档时装、时装杂志,手提式电脑、商务通乃至私人轿车之类,因为在人们眼里,所有这些东西代表了一种高级、时尚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而究竟具备何种程度的收入才能享受此种生活品质,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差别,难以统括划一。但从工作环境和职业状况看,改革开放之后最早获得高收入的外企雇员,毫无疑问最早被人们羡慕,也最早被人们看成中国的白领阶层。
根据我国国情,按目前一般的理解,我以为,“白领”是指那些月薪在3000元人民币以上的脑力劳动者。
另有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的社会分层可按职业性质分为“白领”(脑力劳动者,以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为主),“灰领”(脑体中介型劳动者)和“蓝领”(纯体力劳动者)等共三个层次,而按教育程度可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层、初中层、高中层和高等教育层等五个层次。
可见,白领是对职业和地位的一种形象描述,其中既包含着“三高”(高学历、较高收入及较高职位)的内涵,也包含着社会公众向住、赞许乃至羡慕的评价成份。而我们所谓“新”的内涵,两层含义是必经强调的,第一,这是一群年轻的、朝气蓬勃的从业人员;第二,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知识、科技含量较高,是近年来出现或迅速发展起来的。
综合起来讲,新白领是指那些正从事着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热门职业,具有高学历,有着较高收入的青年群体。
订财经短信新闻 国内外经济动态了如指掌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