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法国驻华大使称中国受益于欧美禁运伊朗石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6日 14:21  南方周末微博

   法驻华大使称,对伊朗石油禁运会设置“过渡期”,底线是“使伊朗回到谈判桌上”而不是武力摧毁。

    如果对伊朗石油禁运,欧洲国家不得不转向沙特进口石油,可能面临成本上升;相反,禁运后伊朗石油突然供过于求,如果中国继续从伊朗购买石油,成本很可能降低。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曹辛

  世界经济在普遍不景气和恐慌中迎来了2012年,但又一个可能导致世界经济不明朗的因素会在本月出现——这就是欧美对世界第二大石油供应国伊朗的石油禁运。

  本月23日,欧盟将开会决定对伊朗石油禁运的细节;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使、财政部长盖特纳又连续出访中、日两个能源大国,试图说服这两个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参与禁运。

  然而,观察这段时间世界围绕对伊朗石油禁运的博弈,不禁令人想起“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句中国成语。

2012年1月2日,伊朗海军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军演,以威胁封锁这个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来反抗美欧制裁。 (CFP/图)  2012年1月2日,伊朗海军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军演,以威胁封锁这个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来反抗美欧制裁。 (CFP/图)

  经济不景气,还能掐断经济血管吗?

  从大的环境上说,此次石油禁运的时机似乎总有那么点不对劲。因为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却选择了作为实体经济血液的石油作为突破口来制裁。

  在欧洲,主张对伊朗实行石油禁运最坚决的是法国。

  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本月底即将出台禁运计划,会附带前提条件,其中之一就是:“(禁运)一定会有一个过渡期,不会马上执行,已经签好的供油协议,在过渡期不受到影响,必须执行完毕才能实行禁运。”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伊朗欠一些欧洲国家的债务长期以来是用石油偿还的,白林介绍的“过渡期”原则,很可能也适用于这部分债务合约,否则伊朗借口赖账怎么办?

  白林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解决伊朗问题的目的不是动武,不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打伊朗等于“打自己的经济”,而是使伊朗回到谈判桌上来,解决其核问题。据她介绍,欧盟外交事务专员阿什顿女士也给伊朗政府写信,劝说其放弃核计划,并“正在等待答复”。

  白林大使一再声称:不少(对伊朗能源高度依赖的)原先立场犹豫的欧洲国家正在改变态度。她暗示:本月底欧洲会就石油禁运一事达成一致。但显然,这种一致无疑是建立在两个前提——设置“过渡期”的前提条件,和“使伊朗回到谈判桌上”而非武力摧毁的底线——之上的,这给外界的印象是:受客观现实所限,制裁显得拖泥带水。

  一些相关国家的态度似乎也在加深这种印象。

  另一个重要欧洲大国德国的立场也在纠结中。德国外交部2012年1月17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前关于德国同意石油禁运,但反对对伊朗央行进行制裁的报道是不确切的,德国“正在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包括针对伊朗央行和私人银行的可能采取的措施”。

  德国外交部官员进一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要是大家都同意制裁伊朗央行,德国不会阻拦。但当南方周末记者追问:“要是最后决议不含制裁伊朗央行内容,德国是否也会同意?”答案是:“也同意,都行。”

  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则对禁运更有保留。

  日本在盖特纳访问之后,一方面表示支持禁运,另一方面内阁官房长官、财务大臣甚至首相都公开对完全禁运伊朗石油对本国经济的影响表示担心,对禁运并不是毫无保留地给予支持。

  韩国知识经济部部长公开表示:目前断言韩国是否会削减来自伊朗的石油进口“还为时过早”。

  印度一位内阁部长表示:将继续采购伊朗石油,不受美国制裁影响。

  而标准普尔13日对欧洲九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又在进一步重创全球市场信心。在这种动荡的背景下,现在是合适的制裁时机吗?对美国来说可能无所谓,因为它的石油可以自给自足,对世界其他地方呢?

  中国如何动作?

  白林女士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特别强调:我们不希望在禁运时其它国家加大对伊朗石油的进口。在她说的“其它国家”里,中国无疑特别重要,中国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事关此次禁运的成败。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中国2011年上半年从伊朗进口的原油数量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50%,达到了1350万吨,平均每天约50万桶。这就可以解释日前美国总统特使盖特纳为什么来中国劝说中国不要进口伊朗石油了。

  中国外交部的能源战略专家夏义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主张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反对会影响伊朗人民生活的制裁;同时对中国来说,伊朗这个石油供应地决不能丢。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实现石油来源多元化。夏义善说:温家宝总理此次访问沙特,双方建立紧密的能源合作关系,就是服务于能源产地多样化这个目标的。据介绍,此次访问,沙特已经同意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而中石油也投资百亿美元,和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在当地建合资炼油厂。

  根据长期从事中国能源外交的夏义善的理解,中国当下还是倾向于两边做工作。一方面以某种方式给伊朗传递一个信息:这样闹下去对谁都不好。另一方面,对美国要求中国不再进口伊朗石油的诉求,可以给点姿态,但是根本上讲,中国客观上是不可能放弃伊朗这样大的能源产地的。

  《华尔街日报》报道:本月份中国从伊朗的石油进口减少了一半,该报认为这是中国被美国成功说服、一同加入对伊朗制裁的结果。可是他们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从某一国家进口能源,从来就是有的月份多一些、有的月份少一些的,这样判断依据不足。

  甚至在伊朗是否在搞核武器这一点上,也有不同理解。

  白林大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伊朗没有核电站,搞浓缩铀只能是发展核武器。据介绍,核燃料是俄罗斯提供的。

  但是夏义善却认为,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伊朗在搞核武器,说已经搞成了就更不靠谱了,“因为搞成核武器,是要有一定时间的”。

  中美外交渠道的消息源说:美国实际上也不相信伊朗在搞核武器,至少现阶段还没把伊朗那点核当回事。美国同样不相信伊朗要打仗,而美国在当前经济困局下实际上也不想、不准备和伊朗开打。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俄罗斯指责美国在搞“战争边缘”政策的原因了。

  欧美吃亏,中国得益?

  白林女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一种替代,一旦禁运开始,沙特将作为替代伊朗向欧洲供应石油的主要国家之一。

  无独有偶的是,作为一种准备,中国以及世界其他石油消耗大国也选择了沙特作为禁运实施后替代伊朗的主要供油国之一。

  但是问题就出现了:沙特有没有这样大的供油能力来完全填补伊朗留下的份额?沙特政府几天前向来访的美国官员表态说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市场对此抱审慎的态度。这有可能导致全球油价上涨。

  还有一个问题:禁运实施后沙特代替伊朗供给的石油价格和原来伊朗提供的还是一样吗?

  一位欧洲大国驻华外交官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了这样一种情景:因为要填补伊朗留下的市场空额,沙特就需要大大增加每天的原油产量,加上逐利的本性,沙特一定会提价,于是,凡是从伊朗转向沙特获得石油供应的国家,就存在进口成本上升的问题;相反,中国继续从伊朗获得石油,而伊朗因为突然存在一个供过于求的问题,按照商业惯例,应该打折销售,于是中国获益。

  退一步讲,即便沙特“讲政治”,顾全制裁伊朗的“大局”,按照和原来伊朗一样的价格销售给参与禁运的国家,中国还是得了便宜。于是这场禁运的结局按这位外交官的意思就是:欧美吃亏,中国得益。

  会这样吗?还真不好说。走着瞧吧。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