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欧债危机下瑞典镜鉴:只有开放才是唯一出路

2013年01月29日 07:56  《中国企业家》杂志 

  只有开放了,才能带来财富增长。世界一直在变,这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

  瑞典驻中国大使馆副馆长,公使衔参赞

  【《中国企业家》】欧债危机下,经济环境的恶化可能会带来贸易保护主义,这会让中瑞双方合作面临许多挑战。作为中瑞经贸关系的桥梁,在现阶段,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齐亚博:瑞典在中国有大约600家公司。我们的主要责任是支持这些在华瑞典企业。同时,我们与中国也在多个领域进行合作,如生命科学、运输、环境科技,并建立商业项目。这些由两国政府间决定合作的项目,由我们来定行动计划,然后共同在经营和研究领域做出规划,解决问题。另一件我们在做的事是去调节一些矛盾,在中国的瑞典企业与其它外企一样,面对许多要求,它们必须遵循中国法律的规定。我想,中国企业去瑞典也是一样,面对复杂的瑞典法规、欧洲法规,包括劳工法等问题。所以,双向沟通是很重要的。

  李光军:瑞典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双方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2011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18%,达到13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纪录。瑞典对中国投资23亿美元,中国对瑞典投资总额15亿美元。去年前8个月,中国从瑞典技术引进合同金额11.1亿美元,瑞典已经成为中国在欧洲主要的技术引进国之一。

  我之前是做援外工作的,主要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每天都很忙碌,事情相对比较实。在发达国家可能相对来说虚一些,偏重于宏观,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把虚的东西做实。最主要的是怎么把发达国家好的经验、模式和技术介绍到国内去。

  近年来,有大量中国企业投资并购瑞典公司的案例,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趋势?

  齐亚博:按照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这很正常。中国的工业基础在增长,发展壮大后就开始海外投资。瑞典是个很适合投资的地方,因为我们有自由贸易的传统。我们GDP中的一半都来自于出口,40%来自进口。我们的GDP几乎完全来自贸易,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都很支持自由贸易、开放市场。瑞典是很开放的国家,近几百年来一直如此。我觉得中国会变成世界上的另一个重要成员。我们希望中国企业能来到瑞典。我们在生命科学与交通运输方面都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或许很多国家不会接受中国收购它们的汽车公司,但是,我们很欢迎中国这么做。但同时,我也要强调,中国继续加快改革很重要,我们希望中国能看到自由贸易中的好的一面,而不是拘泥于企业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企业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好处,无关国籍。瑞典企业在中国雇佣了8万中国人,同样纳税、培训管理人员并且带来技术。所以,我的观点是中国要加快改革,并且将贸易和企业看作本身的一部分。

  李光军:瑞典的中小企业尽管拥有独特的专利技术,可也存在资金短缺、融资难、对市场敏感度低等问题。我们有成功的案例,大家都知道吉利收购沃尔沃。但失败的教训也很深刻,如庞大、浙江青年汽车收购萨博,企业蒙受了不小的损失。我们曾经提醒过国内的一些企业,先解决关键性问题,比如说专利技术的陷阱,再考虑收购,可有的企业没听,走了弯路,非常可惜,值得中国企业总结。并购作为一种投资模式,对并购方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并非简单地“拼钱”。

  瑞典经济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近两年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什么?

  齐亚博:现在欧洲的情况是很糟糕的,瑞典也受到了影响。但至今为止,瑞典经济一直保持增长。我们一直保持警惕,比如对预算,我们保持自己不陷入赤字,这是从1990年代得到的教训,赤字会给国家宏观经济带来巨大损失。19世纪末,瑞典曾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在1860年至1890年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始靠技术积累财富,那时候我们有很多创新者。我们建立了学校系统,也在1880年至1940年期间建立了很多企业,比如SKF(斯凯孚)、沃尔沃、山特维克、ABB(艾波比)、伊莱克斯等。企业是经济的基础。瑞典国内市场比较小,所以我们就变成一个贸易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全球化。当然,如果全球经济都衰退的话,瑞典也会受到影响。现在我们有弹性很大的国内市场来面对这些影响,人们继续消费。如果你把一个国家看作一个大家庭,你就得存钱,得赚钱,得努力工作。我们国家确实正在将一小部分的老工业基地向服务业转型,我们的服务业比重达到了70%。我们会继续改革,开放经济。

  李光军:瑞典是外向型经济,本国市场小,只有950万人。因此瑞典的公司都是一些国际性的公司,等于是两头在外,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外边。瑞典主要出口在西欧和北欧,南欧几个国家的贸易量比较小。从2008年以来,瑞典经济受金融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明显,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如2008年、2009年均为负增长,分别为-0.4%和-5.2%,2010年和2011年实现了正增长,分别是5.5%和3.9%。后危机时期,瑞典经济之所以较快回暖,主要是由于瑞典政府有忧患意识。从欧债危机出现苗头时,它一直评估危机的影响,比如说延迟效应什么时候会出现,并想方设法采取一些措施。从2009年以来,瑞典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如2010-2020年将增加近5000亿瑞典克朗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研发投入,增加就业培训计划,包括对餐饮业税率减半,降低企业税,由26%降到22%。瑞典政府是一个小政府,工作比较高效,整个管理比较透明。

  如何判断未来欧洲发展的趋势?

  齐亚博:我们不能说整个欧洲经济都不好,希腊的确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爱尔兰就比希腊要好一些。估计欧洲接下来的几年会很艰难,但是我认为,欧盟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个只需要观察一下来自欧洲的企业数量就会明白,现在还有相当多的一流欧洲企业,同时欧洲有着很大的弹性。但是,经济的全面恢复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首先要解决的是欧洲债务危机,改革福利制度。你不能总买一些负担不起的东西,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我认为,经济更加关乎财富增长,而不是国界和民族主义。用汽车打个比方,你生产一辆车,需要去买德国、日本和中国的供应商。只有开放了,才能带来财富增长。世界一直在变,这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薄熙来已聘请北京两名律师为其辩护
  • 体育德罗巴转会中超生涯终结 奥巴马接见热火
  • 娱乐《甄嬛传》登陆美国台词翻译引关注
  • 财经我国货币超发严重 新增货币占全球近半
  • 科技游戏机禁令取消短期难有实质进展
  • 博客驴友实拍雪崩瞬间(图) 铁道部有票不卖?
  • 读书红包变迁:古代官员年终奖怎么发
  • 教育 超7成80后成被催族:催婚催子催工作
  • 育儿女子为防孩子走失在其脖子上系绳(图)
  • 郑风田:如何不再运动式反浪费
  • 张五常:履行定律与选量作价
  • 张化桥:利息提高四个点即可消灭影子银行
  • 朱大鸣:中国货币超发第一 房价等于没涨
  • 章玉贵: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周期靠什么
  • 彭真怀: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策略
  • 熊鹭: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主要应做什么
  • 徐斌:城镇化红利大致结束于2015年
  • 曹凤岐: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七个问题
  • 陶冬:日央行出手 美联储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