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债故事:意大利的艰难时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0日 17:37  财经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专电题:欧债故事——意大利的“艰难时局”

  新华社记者

  2011年欧债危机步步惊心,层层升级,已经对欧洲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影响。新华社驻欧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欧债故事”。

  30岁的意大利小伙子雷昂纳多目前在一家外国企业驻罗马办事处工作,他感觉意大利年轻人想在国内找工作一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年轻人要以“实习”之名以极低的薪水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之后才能拿到正常水平的工资。而近几年来,由于层出不穷的各类“危机”,年轻人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雷昂纳多坦言,自己靠父母帮助才找到现在这份工作,工资差强人意,“然而或许我并不该抱怨,我有些朋友根本没签订任何工作合同,他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目前,意大利有很多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啃老族”,雷昂纳多坦言自己也是其中之一,说到原因,他嘴角一撇、两手一摊,和记者算起了一本账:“眼下意大利年轻人的月收入能达到1200欧元(约合1560美元)已经不错,有些人的收入甚至只有800欧元(约合1040美元),然而在罗马租个单间就需要400到600欧元(约合520到780美元),公寓的价格会更高,水费、电费还在不断上涨,这样的收入水平显然难以支付房租,只好和父母住在一起。”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要到外地出差,所以自己租房住就更不划算。如果我的女朋友收入还不错的话,两个人倒是可以考虑合租一套小点的公寓,不过如果要买车、要养孩子的话,经济负担仍然很重,买房子的事情我还暂时没有考虑……”雷昂纳多皱了皱眉头说:“现在的形势真的很不好”。

  爱丽丝是意大利热那亚一个学法律的大学生,她对记者说,政府为节省开支,减少了火车的班次,所以她现在经常需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坐上回家的火车,而以前只需20分钟左右。

  爱丽丝认识一些需要去实验室的理工科同学,她说,大学为降低开支裁掉不少专业的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室的开放时间由此被压缩了,理工科的学生现在通常需要在去实验室之前提前预订,能够待在实验室的时间少了不少。爱丽丝还说,她发现大学和社区图书馆的关门时间也早了,原因也是它们裁掉了不少作为合同工的图书管理员,人手紧张。

  爱丽丝的表妹有语言障碍,一直在一家公立医院接受矫正治疗。债务危机后,尤其是今年以来,由于政府在缩减医疗保障开支,爱丽丝的表妹接受治疗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当然,她现在依然可以在公立医院看病,但必须排队预约,大约一个月才能轮上一次。由于必须每天去医院看病,所以她姑姑现在不得不自己拿出很多钱带女儿去私人医院治疗。

  意大利商业及旅游业联合会副总干事布索尼告诉记者,近三年来由于意大利家庭储蓄减少,意大利民众的购买力也随之下降,导致意大利家庭的消费下降明显,甚至出现了罕见的民众对于食品需求下降的局面,因此危机对于意大利商业领域的影响十分明显。

  布索尼认为,目前的困难局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失业率提升、家庭可支配收入下降使得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未来的经济形势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意大利家庭出于对未来形势的担忧而改变保持多年的消费习惯,变得更加节省。

  与此同时,危机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很多仍在坚持的企业也减小了经营规模,新成立的企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我们对于2007年度开办的企业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至今有大约四成的企业关门大吉”。

  布索尼说,意大利中小企业在此次危机中首当其冲,因为在当前形势下银行系统普遍收紧银根,他们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资金周转不畅导致难以为继。然而中小企业并不是此次危机唯一的受害者,大型企业也同样面临困境。

  布索尼说,全世界很多经济体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但是欧洲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各成员国之间的立场不统一增大了欧元的不稳定性,使得欧元更容易遭到投机行为的冲击。

  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但目前意大利政府应该致力于削减一切能够削减的开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尽快降低长期居高不下的公共债务水平,促进国内需求增长,让意大利经济重新焕发活力,让家庭和个人对于未来重新恢复信心。

  意大利银业协会首席经济分析师基奥拉佐认为,虽然欧元区内部各国发展水平不一致、欧元区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欧盟决策机制耗时漫长应对市场反应缓慢等因素导致欧元系统的弊端不断显现,目前欧元确实遇到一些问题,然而欧元的引入给欧元区国家带来切实的好处,减少了欧元区各国物资流动的成本,增强了欧元区的整体竞争实力,随着欧元的引入一系列监管措施也逐步到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意大利财政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基奥佐拉相信欧洲领导人有能力带领欧元走出当前困境,欧元不会因为债务危机而分崩离析。“美国的经济地位难以动摇,中国等新兴国家快速崛起,欧洲必须团结在一起,如果各自为政的话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竞争形势,即使经济实力最强的德国也不例外。”(综合新华社驻罗马记者王昀加,驻布鲁塞尔记者张正富 报道员范尼莎报道)(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