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关注中国是否出手救欧洲 取决于其能否自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2日 10:48  新闻晨报微博
戛纳滨海大道旁外表被包装成中国国旗的糖果雕塑 戛纳滨海大道旁外表被包装成中国国旗的糖果雕塑

  □晨报记者 钟子娟

  G20峰会召开在即。英国媒体11月1日报道称,中国是否会出手救助欧债危机料将成为全场焦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微博)认为,如果欧元区国家能在峰会上提出一份态度积极、路线清晰的自救方案,也不排除中国宣布出手救助的可能;但欧洲国家如果仍然态度保守,不愿意从根本上解决自身问题,中国则不应贸然出手。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中国应该利用救助欧债危机的机会,沉住气、等待时机再出手,以争取更多的收益。

  外媒称中国掌握主导权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11月3日至4日,世界20个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和各国财长将聚首法国戛纳,希望通过这次峰会向世界传递积极信号:欧洲的债务危机已经得到控制,任何对全球经济有威胁的因素都将被剔除。但事实上,欧洲在解决债务危机上仍然困难重重,德法两国为谁应该承受损失而争论不休,美国则在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方式上与新兴国家产生分歧。此时,欧洲期望中国出资救援更加显现出欧洲传统富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与高额债务带来的巨大压力,而解决这些难题都有赖于新兴经济体的援助。相反,欧洲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所能施加的压力则因此减少。

  路透社报道称,尽管欧洲官员否认其已失去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立场,并称欧洲不会为得到中国援助而作出让步,但欧洲对中国注资欧元区特别投资工具(SPIV)的迫切期待却将使中国掌握这次G20峰会的主动权。“中国现在要欧洲在任何问题上作出让步都不足为怪。”一位参与筹备G20峰会的官员对路透社这样表示。

  中国不会当“冤大头”

  在欧债危机久拖不决的背景下,坐拥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被视为少数几个有能力为苦苦挣扎的欧元区提供支持的国家之一。

  10月28日,被誉为“欧元保护伞”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首席执行官克劳斯·雷格林飞赴北京,寻求中方出资帮助应对欧债危机。但是,雷格林的中国之行结束后,双方并没有就中国购买EFSF债券发表声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当天表示,欧洲不是没有能力救自己,中国拯救欧洲的问题并不成立。时隔3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访问时也表示,中国相信欧洲有能力解决债务危机、克服经济问题,言语间没有提及中国是否有意出资救助希腊或其他面临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中方在峰会前夕的低调表态令一些西方媒体担心,被寄予厚望的G20峰会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中国是否出手救助欧洲,这取决于欧洲国家能否采取积极态度,下决心启动自救方案。“欧债危机的根源是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社会政策和制度存在结构性问题。这些根本问题不解决,投入再多的钱救助也是无底洞。”孙立坚说,如果欧洲不痛下决心先自救,只凭中国等第三方的大力出资根本救不了欧洲,“如果出资后欧债问题继续得不到解决,中国投资的风险也会非常大。同时,这还会给市场发出错误信号,认为中国乐于为别国闯祸买单。”

  对于这次G20峰会所能取得的成果,孙立坚表示,如果欧元区国家能在峰会上提出一份态度积极、路线清晰的自救方案,也不排除中国宣布出手救助欧洲的可能,“但欧洲国家如果仍然态度保守,不愿意从根本上解决自身问题,那中国肯定不会当冤大头”。

  中国可提出五个救助条件

  孙立坚同时表示,即使中国最后决定购买欧债,其出发点也不是为欧债问题买单,而是看到了欧洲未来的希望。“从投资角度讲,购买欧债有利于我们分散美债风险,对我国增加外汇储备的未来收益有好处。但如果欧洲经济持续低迷,购买欧债将不仅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增加投资亏损的可能性。”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现在还不是投资欧债的最佳时机,因为“欧元还没有处于历史低位”。他同时也认为,只有德法等欧洲经济大国拿出魄力,让欧洲经济走上正轨,中国对欧洲的救助才有意义,才能取得预期收益。鲁政委同时表示,中国应该利用救助欧债危机的机会,沉住气、等待时机,争取更多的收益。“现在是欧洲需要中国出资,作为潜在的债权人,中国是处于上风的。”鲁政委认为,中国可以在五个方面向欧洲提出救助条件。“一是向中国开放投资领域,二是同意调整IMF投票权,三是解除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四是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五是不再就汇率问题对中国指手画脚。如果欧洲同意在这些方面对中国作出让步,那么中国对欧洲的救助将可以实现更广泛的收益。”

  不过,孙立坚表示,如果没有欧洲启动自救作为前提,即使中欧双方在其他方面达成一致,对欧债的救助也将是无底洞。“在脱离IMF框架的情况下,与欧洲就开放投资领域等问题展开双边谈判,还会给中国的国际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英媒“嘴硬”称不需要救助

  专家表示如果不求助中国,欧洲只能接受IMF苛刻条件

  □晨报记者 钟子娟

  欧债危机久拖不决,整个欧元区似乎都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是否应向中国求援,欧洲内部也有不同声音。英国《金融时报》11月1日就发表社论称,欧元区并未山穷水尽,无需中国纾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欧元区确实没有到真正山穷水尽的地步,但要同时救助希腊、意大利、葡萄牙等多个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又不借助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外部资金,欧洲需要考虑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苛刻的救助机制。

  英媒称并未山穷水尽

  《金融时报》认为,欧洲各国的经济虽然表面上步履维艰,但“一个简单而又基本的事实是,欧元区处于对外收支平衡状态:它的进口额与出口额基本相当,资金流入额也与资金流出额相当。欧元区当前的危机,并不在于整个货币联盟的外部融资,而是在于内部的各种不对称,包括盈余国和赤字国之间的不对称,以及各国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不对称。”换言之,欧元区并非真的缺乏足够资金支持,只是由于资金的不均衡分布,导致欧债危机得不到迅速解决。

  该报道还提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宗旨就是要对这些不均衡分布的资金进行匹配。在实力较强的成员国的担保下,该基金将筹集私人部门资金,将其输送给难以在市场上自行融资的某些国家的政府。“就EFSF自身而言,没有理由不去接洽中国、将其视为一个潜在投资者,但欧元区本身并不需要中国的储蓄。”

  专家质疑能否救得住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正如《金融时报》所言,欧元区确实没有到真正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只是希腊一国的债务问题,欧元区完全有能力依靠内部力量解决危机。但是,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这些比希腊大得多的经济体也出现了类似的债务危机,欧元区能否救得住,就要打问号了”。

  孙立坚表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又不借助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外部资金,欧洲需要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救助机制,“花血本改变自己的经济结构”。“接受IMF的救助,需要满足一系列苛刻的条件,比如向外国资本开放本国经济领域、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实施裁员、增税等财政紧缩政策等。”孙立坚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许多亚洲国家正是咬紧牙关、接受IMF救助机制后逐渐走出困境的,“如果希腊等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接受IMF的这些苛刻条件,势必会引起本国民众的强烈不满”。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