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家:气候变化加重英国食品短缺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9日 14:07  人民网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家指出,英国正面临一场水和食品短缺带来的 “完美风暴”。不仅如此,气候变化、农作物和动物的疫病等因素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对此,科学界正在竭尽全力寻找应对方案。去年,澳大利亚的小麦种植遭受了严重旱灾。然而,这场发生在南半球的生态灾害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地球上所有国家的食品价格均因此而猛涨。全球小麦价格增长130%,英国人每月的账单也因此上涨了15%。

  即使在一年后的今天,食品成本依然没有回落到先前的水平。更值得人们警惕的是来自科学家们的预警:未来的情况会比现在糟糕得多。政府首席科学家约翰?白丁顿(John Beddington)教授指出,这场食物和饮用水短缺导致的‘完美风暴’很可能在今后20年的时间内引发公众的不安全感,并造成社会冲突。

  英国农民已经感受到气候变化引发的温度升高和降水紊乱对农业造成的影响,而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食品短缺抬升了进口商品价格,这会迫使英国国内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扬。他在今年初的一次研讨会上发言指出:“如果不采取行动,我们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动荡,不仅社会冲突会增加,而且,由于人们会因食物和饮用水短缺被迫迁移,我们还将面临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移民问题。”

  人们曾一度将充足、可靠的食品供应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现在,这却成了引起政治家和科学家们警惕的一个主要问题。下个月,英国几所研究机构将与食品标准部、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以及国际发展部宣布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该小组的使命是组织和管理英国为保证本国民众食品供应所作的各种努力,以及研究如何为防止其他国家遭受饥荒发挥更大作用。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BBSRC)的杰纳特·艾伦(Janet Allen)博士总结了这个问题的实质:“我们今后必须在更少的土地上,用更少的水和化肥种植出更多的粮食,而且要排放更少的温室气体。”麦克?倍温(Mike Bevan)教授是坐落在诺福克(Norfolk)的约翰伊恩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的代理主任,他指出:尽管人们都知道科学并不能轻易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问题的复杂程度还是大出人们意料。他说:“我们在今后50年里生产的粮食将必须和过去5000年内生产的粮食一样多。少一点都不行。”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目标,它凸显了英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食品安全危机的严重性。在接下来的40年内,英国人口将从目前的6000万上升到7500万,同时,世界总人口将从68亿攀升至90亿。养活这么多的人口意味着人类智慧必须发挥到极限。庄稼的产量必须在全球气候异常的不利环境中实现大幅增产。与此同时,农业劳动者曾经依赖的很多辅助手段,特别是化肥,将不复存在。

  “人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倍温说:“这是科学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几十万英国人的生命会受到食物短缺的威胁,在全球范围内,几千万人甚至是几亿人将受到影响。

  我们只考虑一种作物遇到的问题:小麦。它是英国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谷物。英国农民的小麦种植技术领先于世界。今天,英国小麦的平均亩产量在每公顷8到10吨,属于世界最高产量之一。而仅在50年前,英国的小麦产量还只是每公顷4到5吨。

  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绿色革命产生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用化学产品的使用率,并改变了农业种植方式,这使得农业产量到80年代的时候已经翻了一番。食品科学家指出,我们现在急需一场规模同样浩大,影响同样深远的农业革

  “我们肯定能做到这一点,尽管会遇到各种困难,”倍温说。作为这场革命的开始,农业工作者必须在大量减少化肥使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因为制造化肥是一个能源密集型的生产过程,它消耗了全世界3%的能源,而在后哥本哈根时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处于主导地位,类似化肥生产这种高碳作业很可能被各国禁止。“我们需要实施一批重大的科研项目研制新的农作物品种,这些品种能为自己提供肥料,能抵御各种病害,并具有更好的抗旱、耐热性能。”倍温说。

  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若干举措之一,英国政府将计划在明年实施一项小麦品种改良计划。该计划运用最前沿的基因技术,加快了正在进行的小麦研究项目,以研制更加耐旱,而且对化肥更少依赖的新品种。当然,这意味着制造新的转基因产品。“目前我们利用的小麦是一个杂交品种,是由古代农民在1万年前培育的,”倍温说,“我们正在回归这些最原始的作物,并对这些品种加以改良以制造出全新的杂交品种。”

  研制新品种的重要性还因为另一个威胁粮食产量的因素而得以显现,那就是新的作物疾病。例如,1999年,乌干达境内出现了一种新的小麦疾病——小麦茎秆黑锈病(Ug99)。从被发现开始,Ug99传遍了非洲和亚洲,导致当地小麦颗粒无收,几百万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然而,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名为莎朗草(Sharon grass)的新的小麦品种,该品种能够抵抗Ug99,这为成功阻止病害的扩散带来了希望。艾伦指出:“如果想养活全球所有人口,对多种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研制将是至关重要的。”

  明天的农业工作者不仅将在减少化肥使用的要求下努力提高产量,他们还必须更加警惕由地球气温升高,以及越来越多的致命病毒和真菌变体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所造成的影响。英国也无法幸免。

  蓝舌病是一个经典案例,这种病经蚊虫传播,能感染牛、绵羊、山羊、鹿等动物。绵羊最容易受到感染,一旦感染,死亡率高达30%。该病直到2006年才出现在欧洲西北部,因荷兰境内发生疫情而传播到临近国家。蓝舌病于2007年传入英国境内,只不过由于农业管理部门及时采取行动才阻止了其进一步扩散。而未来,这样的效果将越来越难达到。

  纽伯利(Newburry)动物健康研究院的克里斯·奥拉博士指出:“由于气温升高,病毒的生命活动随之加速,这就是问题所在。气温越高,病毒的传染性就越强。”蓝舌病有可能卷土重来。更重要的是,像蓝舌病这样奇异的、对动物具有潜在杀伤力的威胁还有很多。

  奥拉说:“蓝舌病出现得很突然。这种情况还会再次出现。比如鹿流行出血热(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EHD),还有非洲马瘟(African horse diseases)等。这些病毒同样可由蚊虫传播,同样威胁欧洲和英国。”

  然而,造成动物疫病风险升高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全球变暖。全球化本身就意味着疫情传播的可能。奥拉说,一个极为重要且令人担忧的例子是非洲猪流感的流行。“就像它的名字,这种病能传染给猪。目前对这种病毒没有任何治疗手段,没有疫苗,动物一旦感染就会死亡。这种病最近出现在莫桑比克,经海运线路沿非洲海岸线传入亚洲中部。如果传入英国,结果将非常严重。如果传入猪肉消耗量巨大的中国,那将是一场灾难。除了人们生活上会受到影响外,全球猪肉产品的价格也将因此而猛涨。”英国的猪肉养殖户当然会获利,但消费者却会看到一种基本生活用品的大幅涨价。

  奥拉支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是科学。“当初,我们采用正确的疫苗阻止了传入英国的蓝舌病。现在,我们需要研制能够对付EHD和非洲猪流感这些疾病的疫苗,以便远在病毒到达英国海岸之前就能将其控制住。”这是研究人员面临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人们面对的变化不光来自离奇古怪的外来病毒。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多英国田野里司空见惯的害虫的生存周期很可能被延长。蚜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蚜虫是英国一种主要的害虫,它们每年对谷类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亿英镑,”罗萨姆斯特农业研究中心(Rothamsted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的理查德?哈灵顿说(Richard Hrrington),“但是,由于天气变得越来越温暖,蚜虫出现在庄稼地里的时间远比以前要早得多,这可是坏消息。由于早春的庄稼还小,它们更容易被蚜虫的毁坏, 而且还会受到蚜虫所携带的病毒的影响。除非我们找到应对蚜虫感染的新方法,否则,这种双重打击会使庄稼绝产。”

  一种方案是加大杀虫剂的用量。然而,这种办法的效果因蝗虫抗药性的增强而大打折扣,并且,由于本身具有潜在毒副作用,杀虫剂的使用已经在欧盟区失宠。“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在控制农作物害虫方面,我们必须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方法。”哈灵顿补充道。

  一种聪明的做法是在麦地周围种植荨麻。荨麻能够吸引蚜虫,而寄生黄蜂正好以蚜虫为生,它们会在荨麻内俺安家,并且以其中的蚜虫为食。这样,当荨麻丛附近的小麦开始生长,而蚜虫也将要扩散的时候,麦地周围已经有了足够的对付蚜虫的天敌。

  罗萨姆斯特农业研究中心的汤姆·琥珀(Tom Hooper)博士说:“英国有40%的农作物容易受到杂草、真菌和害虫的破坏。如果未来我们想维持并提高粮食产量,我们就必须找到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途径来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当然,应对未来食品安全危机的解决方案还会牵涉到政治和经济问题。超市中廉价商品的消失,对于用水的限制,以及对农业耕种方式的变革,很多类似的观点都曾被大力宣扬。例如,在改进耕种方式方面,经济学家一直认为,小农耕作由于效率过于低下而应该被大型农场合并。然而,小型农场的拥有者却反对这么做。

  诚然,如果英国想要面对未来的挑战,经济和政治变革不可或缺。但是,在战胜英国未来的食品安全危机方面,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才是最重要的武器。科学研究是否能获得必要的经费以发挥其作用尚不得而知。上周,英国的科研经费刚刚被削减了6亿英镑。从打赢食品短缺这场战争来看,这样的开始并不是一个好兆头。(王晓波 译)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