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咫尺间已近两载。与两年前全球经济硝烟四起、血雨腥风的暴戾,或与一年前周年祭行善之手海誓山盟般的豪言壮语、乐观气息相比,如今全球经济已经多了些平静和反思的理性。
历史再次把全球经济摆渡至三岔口——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是继续赋予行善之手刺激经济;抑或改弦易辙,另寻他径,从市场中搜寻经济复苏之灵感?
之所以深陷三岔口的选择之困,并非来自于市场的噩兆再起,而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用财金刺激计划把全球经济推上未知的彼岸。
当前各国业已形成的巨额主权债务,最终承担者为各国纳税人,正所谓现在的政府债就是当前和未来的税。继续推进负债式经济刺激计划,存在明显的跨期效率折损——以今日的低使用效率的需求创造,替代未来私人部门高效率运作。因此,当前巨额的政府财金刺激计划,无疑是以压低未来私人部门的增长率和经济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代价,当前政府刺激计划越大,对未来的经济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折损越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在高财政赤字与低货币利率的政策常态化下,长期低于其潜在经济增长率,正以事例证实,巨额的政府财金刺激计划,如同为经济戴上镣铐,牺牲的是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与此同时,当前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相信巨额财金刺激计划之于经济复苏的正面效应,源自凯恩斯乘数的意会。所谓的凯恩斯乘数就是政府投资1元会带来数倍的投入产出。但如果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只是增加部分行业的迂回生产,而未能刺激私人部门的有效需求,那么刺激乘数为1,并不会出现递增效应。甚至政府刺激计划还对私人部门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数据显示,美国私人部门持有超过一半的政府债券总额。私人部门大规模投资政府债券,本身就意味着私人部门让渡给政府使用其经济资源。
显然,要真正使经济走出当前之困境,无疑需要卸下镣铐,轻装上阵;否则一味地采纳凯恩斯顽固学派之方案,最终给经济带来的将不是二次探底,而是多次探底——除非彻底取缔市场,行善之手独揽整个经济活动。
刘晓忠(上海 学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