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际财经 > 中国—东盟自贸区1月1日启动 > 正文
“金融危机促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明年1月1日起,双方超过90%的产品实现贸易零关税,这标志着第一阶段结束。
大洋网讯(广州日报记者 肖显 胡群智 陈翔)“金融危机促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全球经济危机蔓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逆流而上”的合作,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2000年,中国-东盟领导人第四次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由于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帮助东南亚国家对华出口猛增实现经济复苏,所以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支持。
2010年1月1日,当全球又在为“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复苏”而烦恼的时候,这个惠及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将正式建成。
每当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全球经济陷入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就会全球范围内抬头。在许宁宁看来:“贸易保护是限制产品的进口,鼓励产品的出口,以此增加外汇储备,保证货币稳定应对金融危机,这跟免除关税是矛盾的。可以说,现在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逆流而行。这时候中国和东盟取消关税,可以说是双方作出重大的决策,这种决心就是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开放市场,通过开放市场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是上策。”
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东盟国家,使得大部分东盟国家开始学会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对外来的资本注入持有保留态度,加强监管、防止类似对冲基金一类的“热钱”通过炒作来“吸血”的做法。中国同样在上一场金融风暴中受益匪浅。中国政府不仅主动承担起了一个大国的经济责任,而且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拉动内需等一系列做法,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东盟之间启动的共同建设自由贸易区计划及其付诸实践,使得自贸区市场“利国”、“惠民”的效益逐渐深化,自贸区的市场潜力成为抵御金融风险的“防波堤”。
2000年开始,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决定建设自由贸易区。随后,双方启动早期收获计划、降税计划,相继签署货物贸易协定、服务贸易协定。在许宁宁看来,今年8月15日,中国和东盟签署的《投资协议》是关键,“目前,这个协议正在中国和东盟各国履行国内程序,有理由相信,我们在明年可以真正执行《投资协议》。开放市场对东盟某些国家有风险,特别是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有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出现贸易保护,因为他怕产业受冲击,怕大量资金流动。包括印尼也有这方面的动摇,他们的一些部门曾经提出希望延缓减免关税。但是这应该不会影响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因为这个协议,你不能说对你有影响就不执行,这可能就要再谈判,这对你的产品在中国免税销售就不好,这要权衡好利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明年1月1日起,双方超过90%的产品实现贸易零关税,这标志着第一阶段结束。许宁宁介绍说,第二阶段是指到2015年全面建成自贸区,即东盟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四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亦实现零关税;与此同时,双方实现更广泛深入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他说,2016年后,自贸区建设将进入进一步巩固完善的第三阶段。
许宁宁透露,2009年和明年中国对世界的平均关税都维持在9.8%左右,但是明年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现在的2.4%降到0.1%。中国巨大的市场使得东盟出口结构发生深刻转变,已经从简单地依赖美国和欧洲、日本市场,向欧美、日本和中国“三足市场”转变。现实和潜在巨大消费能力的中国市场,在欧美遭受严重金融风暴、消费锐减的时候,成为东盟国家稳定的出口目的地。目前,中国是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