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际财经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 正文
本报讯 (特派记者方利平、吴倩哥本哈根报道) 想在2050年前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内,就必须控制人均碳排放量。按2005年人口平均下来应该是“人均每年2.33吨”。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哥本哈根倡议,应在全球建立碳排放预算。
排放空间 各国不同
要控制气温上升,每人每年只能排放2.33吨碳。从历史来看,发达国家排放得很多,总量出现亏空;发展中国家排得较少,还有很大排放空间。
潘家华表示,应建立一个兼具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国际气候变化制度。既然人均每年只能有2.33吨的排放量,应就总的排放量在全球建立一个量度预算。
他认为,如果以1900年~2050年作为衡量尺度,从历史排放看,发达国家存在巨大亏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90%以上处于亏空状态,亏空总量达4930亿吨。美国的历史累计排放已超过310亿吨,按2005年人口分配的话,存在900亿吨亏空。
发展中国家则有9170亿吨的盈余。对于中国而言,由于1990年之前排放不多,所以我们有很大排放空间。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目前处于历史亏空的国家人均排放多,美国2005年的人均排放量达到了20吨左右。而具有盈余的国家人均排放反而少,中国2005年人均排放不到4吨,印度只有1吨多。
预算流动 平衡排放
比如,美国人排放量多,碳预算用完,就要去碳预算有盈余的地方买。
有限的排放应该首先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发达国家人均少排一吨,对生活影响不大,发展中国家人排放量本来就少,少排一吨就影响很大。所以,排放水平高的国家必须迅速大幅地下降,到2025年时降到零;中国、印度2045年左右降到零;一些不发达国家2050年降到零。
而且,欧美这些存在排放亏空的国家,人均每年2.33吨的排放量还远远不够;而一些有预算额度盈余的国家,却用不到人均2.33吨/年的水平。所以,可在保证全球碳预算平衡的情况下,建立交易机制,通过国家之间预算流动来解决问题。对于亏空的,要从发展中国家补。美国人的碳预算全部用完了,但是还要生存,就要去别的地方买,这样就需要建立碳交易市场,提供碳预算的转移支付。
零碳排放
不是没有二氧化碳排放,而是用植树等自然方式补充等量的氧气与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平衡。
一是要控制生产过程中不得已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将其减少到零;二是将不得已排放的废弃物充分利用。
“要爱,不要二氧化碳”
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日 哥本哈根数万人大游行
本报讯 (特派哥本哈根记者李颖)12月12日是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日(Global Day of Action),一场数万人参与的环保大游行在当地时间11时左右拉开大幕。
据了解,参加此次游行的环保组织就有500多家。他们大多数都穿着蓝色的衣服,呼喊着“要爱,不要二氧化碳”、“气候正义”等口号,打扮成北极熊等即将要灭绝的动物,以此唤醒人们的紧迫意识。还有人用木棍撑起画着牛形图案的布,呼吁人们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和动物。
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数百万民众也在全球各个城市积极投身行动,以表达他们对气候灾难的高度关注。
作为全球超过1000万人签名支持的“嘀嗒嘀嗒嘀嗒”(tcktcktck)气候联盟活动的一部分,中国的鼓手们还以传统擂鼓助威方式,通过凝重急促的鼓声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拯救气候,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