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 能否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 07:26  新快报

  12月7日:开幕式

  12月9日: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

  10日-11日:非正式团体会议

  16日-17日:国家发言、高级别会议

  12月18日:结束,通过决定和结论

  "已经没有时间了。气候谈判已经持续了17年,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国家在一起做出如此多明确的保证。我知道有两件事是肯定的。首先是,世界在通往一个安全的气候未来的道路上必须采取更多的步骤;其次,转折点已经不多了,而哥本哈根大会必须成为这样一个转折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

  综合新华社报道 当地时间7日10时40分许(北京时间7日17时40分许),被称为“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有分析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三股力量目前仍就关键议题争论不休,表面上各国是就温室气体排放量讨价还价,实际上却是全球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

  110国领导人出席

  本次会议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介绍说,截至目前已有110个国家的领导人表示将出席本次会议,这为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机遇。拉斯穆森表示,全世界都在指望此次大会能够保护全人类,为未来传递希望。

  据大会组织方提供的数字,全球约1.5万人将出席此次会议,其中仅媒体记者就多达5000人,如此庞大的规模史上罕见。

  三方博弈能源经济

  气候变化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限于专业领域的问题,而是全球每一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并承担各自责任的问题。出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当前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分成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

  实际上,以“碳排放额”为核心的博弈的背后是政治和经济利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指出,气候谈判表面层次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谈判,更深层次则涉及到各国竞争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欧美发达国家气候谈判的实质就是试图占有未来新型能源技术和市场,垄断环境容量划分,最终实现对低碳经济的控制,这就是从巴厘岛会议到哥本哈根会议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根源。

  三大热点

  第一 能否达成一份新协议

  当前各方摆在桌面上的减排量总和,与有效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要求还相去甚远,这个缺口应该由谁承担,正是各方争论的焦点。

  在资金方面,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都承认,发达国家因为负有历史排放责任,应该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帮助。但这个资金数额应该是多少?由哪些国家以什么方式分担、提供?

  第二 要不要继续坚持《京都议定书》

  一些发达国家近来提出抛开《京都议定书》,另外签署一份新协议。这个提议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反对,指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按道理应该续签第二承诺期,继续根据相关原则确定减排方案。

  第三 重量级领导人会不会作出新的表态

  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内,已经有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表示出席这次会议。他们是否会作出新的表态,也是人们猜测最多的问题之一。

  ●各打算盘

  欧盟缺乏诚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制订通过,与欧盟的积极推动有密切关系。但金融危机暴发后,欧盟的谈判态度走向消极,在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上,欧盟尤其缺乏诚意。

  美国仅摆姿态

  美国等伞形集团国家的立场类似,中期减排目标低,且以一些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为前提条件。其中,最不积极的美国在奥巴马上台后态度有所转变。不过,美国实际上是“高姿态、低承诺”,迄今拒 绝接受《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也比其他国家低得多。

  发展中国家抱团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11月底在北京发表声明,宣布各方坚持《京都议定书》应继续有效,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此外,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应涵盖长期合作共同愿景、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转让等内容,并应考虑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特殊需求。

  发达国家VS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反对在它们经济增长期间,限制碳能源使用。

  欧洲VS欧洲

  虽然欧盟提出整体排放目标,但成员国间却就碳配额产生分歧,尤其是依赖煤发电的东欧国家。

  岛岸国家VS时间

  小岛屿及邻岸国家正受到水位上升威胁,解决暖化问题刻不容缓。

  产油国VS洁净能源

  产油国担心新气候协议会减少国际对石油的依赖,要求与会国提供补贴。

  碳征税VS碳贸易

  从经济角度减排,可通过征收排碳税或推行排碳配额市场,后者在峰会上稍占上风。

  迫在眉睫VS危机未至

  有专家主张暖化危机已迫在眉睫,但也有专家唱反调,认为可通过其他方法改善暖化状况。

  主要国家2020年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美国3.5%■欧盟30%■俄罗斯25%■日本25%■加拿大3%■澳大利亚24%■挪威40%■新西兰20%■韩国30%(2020年预测)■中国45%(2005年)■印度25%(2005年)■墨西哥50%(2000年)■巴西39%(2020年预测)■印尼26%(2020年预测)

  ●注:主要发达国家提出的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以1990年为基准计算的,但美国及加拿大等国则提出个别标准,为方便对比,已将所有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按照1990年为基准计算。发展中国家括号内的年份则表示按照该年排放量为基准计算。

  中国责任

  大幅减排抗暖化 中国告别Mr.No

  被称为"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7日召开。此前,中国宣布了碳排放减少40%至45%的中短期目标,向世界展示了对抗全球变暖的"中国决心",为全球对抗气候变化的行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北京专家认为,为实现这个"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目标",中国或付出占GDP1%左右的高昂代价;但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为中国改革带来一个新契机,更可摆脱以往Mr.No("说不先生")的形象。

  中国减排指标标准高

  多年研究国际气候外交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张海滨表示,关于量化减排指标,国内相关组织已开展了半年的论证,各方都提出基于自身研究模型与参数而得出的方案,从20%、25%到40%都有。最后确定的40%至45%,确实是一个较高的标准,但越难才越能体现中国的诚意。

  须牺牲GDP1%作代价

  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负责人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其团队主要是分析中国实现碳减排30%和50%目标所需要的增量成本,也就是经济代价。其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将中国的碳减排目标设定为30%,那么只要把现在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现有的技术都坚持下去,不多做也不少做就可以实现;但如果设定为50%,则额外增量成本每年约需800亿美元左右。

  "现在中国确定的目标是40%至45%,从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分析,即以占GDP1%左右的代价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邹骥说,这是一个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目标"。即使是40%的减排目标,也并不是很容易就实现的。因为许多容易的减排都已经做到了,未来会更难,减排潜力会越来越小。但同时这是一个很有勇气的目标,将对哥本哈根会议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

  符合中国战略发展方向

  国际舆论认为,这反映出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和政策发生了显著调整。随着国力提升并成为全球碳排放总量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不再单纯地抵制国际减排压力,而是以更大的气度与行动寻求自身发展与国际义务的微妙平衡,彰显敢于担当的大国形象。

  张海滨对此表示赞同。他说,纵观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和政策,初期以强硬为主,后来又逐渐体现出柔性合作的一面,现在则是两面同时发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

  他说,所谓的软,就是积极改变气候谈判中"Mr.No"的形象,开始主动向外界宣传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方面的工作成效,努力体现合作的诚意和责任意识。

  所谓的硬,就是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联合国框架下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不会在现阶段承担超越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实际能力的义务。 (据《文汇报》)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