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聚焦四大热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 10:42  解放日报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交角力

  本报哥本哈根12月6日专电 (特派记者 敖军)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明天将启幕,围绕着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援助等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角力仍在继续。这场被称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领导人峰会,究竟有哪些热点值得关注?

  各国减排目标:明确承诺还是加大力度?

  首先,是数字。哥本哈根大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各国能否确定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目标。截至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都相继对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作出了具体承诺。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这些数字可比性不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作出的承诺,都没有达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的避免全球变暖至危险水平所需的减排指标,即25%—40%。

  但是,如果80多位政府首脑能够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对这些各自承诺的减排目标予以明确,它至少意味着,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已进入总规模可估算以及具体立场可协调的新阶段,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减排实施谈判奠定基础。

  气候变化融资:落实资金还是订新机制?

  其次,是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融资问题上的分歧,将成为本届气候大会最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尽管发达国家承认他们应该对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总量承担主要责任,但在具体出资金额上,大多含糊其辞。欧盟仅拿出一个框架性方案,模糊地表示到2020年,每年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亿—150亿欧元的援助。其他发达国家则以经济危机为借口,避谈援助资金。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前的最后一轮联合国气候谈判———巴塞罗那会议上,各方也未能就融资问题达成实质性共识。

  因此,专家认为,本届气候大会不太可能在“钱”的问题上取得突破,但有希望在鼓励非国家资本进入气候变化融资市场问题上形成新的机制,例如进一步完善《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碳交易机制,并制订新的交易机制。

  形成文件:全面性条约还是框架性协议?

  第三,是一张纸。哥本哈根会议最终将形成怎样的文件,是全面性的条约,还是框架性协议,或者仅仅为共识?

  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在1997年发展成为《京都议定书》,但无论是框架公约还是8年后才生效的议定书,对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并没有实际约束力。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最终结果有3种可能,一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形成协议,二是继续推动《京都议定书》,三是抛弃《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另立新的框架。

  随着气候峰会的临近,各方对哥本哈根会议达成全面的协议已基本不抱希望,发展中国家也反对抛弃《京都议定书》另起炉灶建立新框架。最终仍可能是相互妥协,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形成一份框架性协议。

  低碳技术:无偿转让还是合作开发?

  最后,是技术。《京都议定书》后,发达国家一直以知识产权保护或碳减排技术多为私人公司拥有为理由,拒绝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低碳技术。但是,这一老大难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可能面临新的转机。

  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近年来在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在太阳能、风力发电等产业领域与国际巨头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技术合作。因而,低碳技术的合作开发可能代替“无偿转让”,成为这次峰会讨论的新话题。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