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减排任务暂“无人认领”
其他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值得关注
本报记者 高健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时间的日益临近,全球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均公布了自身的减排目标;但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各大经济体所承诺的减排规模,尚不足以有效地延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对此,观察人士指出,鉴于各经济体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的矛盾依旧,至少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很可能暂时无法为目前“无人认领”的那部分减排任务找到承担者。在此背景下,该次大会甚至可能在客观上成为减排以外的其他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寻求舆论关注的场合。
气候变化形势更严峻
目前,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内的发达经济体和包括中国、巴西、韩国、印尼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均做出了各自的减排承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已进入总规模可估算及具体立场可协调的新阶段。
然而正值此时,多项研究结果却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要远超外界此前的预期。根据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的估算,若全球气温按照当前速度继续升高,那么到2100年,海平面将提高1.4米,而非两年前预计的0.7米;而如果将本世纪内全球气温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2100年时的海平面仍将上升0.5米。该委员会指出,如果要让一些位于海滨的城市免遭“海难”,则需要将本世纪内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这无疑要通过减排更多温室气体来实现。
正因为如此,在减排问题上一贯态度积极的欧盟,才会不断要求美国等国进一步提高减排目标。西方媒体则指出,气候变化应对形势的恶化将为哥本哈根大会增加一项协调、分配更多减排目标的任务。对此,路透社日前披露,东道主丹麦政府草拟的一份文件显示,截至2050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在1990年的基准上减少50%,其中发达经济体应负担起其中80%的减排责任,而发展中经济体则负担起剩余的20%。
新谈判将充斥旧争议
尽管丹麦政府反复强调该文件并非准备官方发布的版本,但发展中经济体已迫不及待地发表反对意见。印度环境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表示,如果上述材料内容是东道主对于新全球减排协议的预期的话,那么哥本哈根大会将注定失败,因为发展中经济体负担全球20%减排责任的要求是建立在“不现实的估计”上的,也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在各国公布的减排目标中,被诟病最多的恰恰来自全球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美国。该国承诺的较2005年减排17%的幅度不及中国(40%至45%)和巴西(20%);更惊人的是,美国的承诺若以1990年水平计算仅为减排3%,远低于欧盟的20%至30%和日本的25%。
另一个让发展中经济体难以接受更高减排责任的原因,是发达经济体向其提供资金支持时的无信用。2001年的波恩联合国气候会议上,欧盟、加拿大、挪威、瑞士等曾承诺向发展中经济体每年提供4.1亿美元作为温室气体减排支持资金,但目前到位的金额仅为承诺的1/10。英国《卫报》日前披露,双方在新的资金支持规模上的立场也近乎不可调和:发展中经济体要求在2020年之前每年得到4000亿美元,而发达经济体只同意付出1000亿欧元(约1646亿美元),其中德国和法国还强调其付出的资金将来自原有的境外援助基金。
谈判外延可望拓展
西方媒体普遍认为,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在谈判时的立场协调将异常艰难,全球进行更多温室气体减排的客观要求很难达成;即便届时有新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出炉,也无法完全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局面的现实需求。因此,无论结局如何,将聚会全球192个经济体领导人的哥本哈根大会都可能无法成为一幅完整的拼图。
在此背景下,哥本哈根大会越来越可能成为温室气体减排以外,全球气候变化其他应对措施引发更多关注的场合。瑞典环境学院和欧洲自然之友组织12月1日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减少使用私人汽车也将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帮助。根据该报告的建议,至2050年,全球私人汽车累计里程占全部交通里程的比例,应由75%下降至43%;同时,人们在进行1000公里以内的长途旅行时,也应尽量选择火车而非飞机。
此外,形形色色的生物工程技术手段也被认为将有助于阻止全球变暖,其中包括大量“种植”具有储碳能力的人工树木、以海藻覆盖建筑物外表、将建筑物涂成浅色以更多反射太阳光甚至是利用新技术直接减低空气中的碳元素含量等。
英国《泰晤士报》指出,减少使用私家车和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等气候变化应对手段,将肯定不会写入可能出台的全球协议;但相关国家的领导人将借助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场合,来扩大这些手段的受关注和被接受程度。这表明,在气候变化应对形势愈发严峻且新的减排任务又“无人认领”的情况下,哥本哈根大会的参与者希望拓展谈判的外延,并期待这些减排以外的新应对手段,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谈判本身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