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元贬值利己不利人 中国短期内难摆脱美元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6日 05:15  经济参考报

  美联储不动利率美元延续下行趋势

  中国短期内难摆脱美元陷阱

  本报记者 张莫 王云 实习记者 王婧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4日宣布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并会将机构债购买规模从2000亿美元缩减至1750亿美元,以推动经济稳定复苏。 

  这一决定为很多分析人士“美联储在2010年中前不会加息”的判断提供了新的有力支撑。据此推测,美元指数继续下行的趋势或将延续,而中国短期内也恐难摆脱美元陷阱的纠缠。 

  机构债券买量略降 

  美联储在会后发表声明称,由于资源大量剩余可能继续打压成本,且长期的通胀预期稳定,预计通胀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美联储表示,为支持住房抵押贷款和房地产市场,改善私人信贷市场整体情况,美联储将购买总额达1.25万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约1750亿美元的机构债券。机构债券的购买规模小于上次会议公布的2000亿美元。 

  路透社文章指出,与美联储约2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相比,缩减250亿美元的购买量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美联储而言,逐步缩减措施,可能是朝向紧缩的一步。 

  但美国银行经济分析师德鲁·马图斯不认为美联储是在暗示结束量化宽松措施。他认为,这可能是某些美联储高层官员为了安抚同僚对通胀威胁的疑虑所作的象征性举动。 

  美元由升到贬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期,由于避险资金大量涌入美元市场,美元走高。但是,到了今年4月之后,由于避险需求的淡出,资金重新流回股市、大宗商品等市场,美元形势急转直下。据巴克莱资本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4月至9月,美元贬值10.3%,是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降幅。 

  美联储的利率决定是影响美元走势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美联储每次政策会议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也是影响美元持续下行的重要因素。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可以说已经陷入了令人悲观的境地。美国消费支出仍然低迷,医疗改革成本的巨大压力仍然存在,此前787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可能仍将进一步扩大。 

  同时,美国国民储蓄率极低,其家庭负债状况同样给美元贬值造成了巨大压力。 

  美元贬值利己不利人 

  尽管奥巴马政府口头上表示要奉行强势美元的政策,实际上从他们的行为上来看,并非如此。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撰文指出,可控的弱美元或许是当下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刘煜辉指出,疲弱的货币能降低美国出现通缩的风险,并促进全球失衡的调整,美国现在太需要出口驱动型增长了。美国人减消费和金融规模,加实业和积累,如此经常项目持续改善是未来美元获得支撑走强的必要条件,同时弱货币所支持的较高的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有利于美国“再工业化(低碳工业模式)”的实现。当然,顺手赖掉巨额债务(美国庞大的对外投资随着美元贬值而获得巨大的资本盈余)只是弱美元意外收获的副产品而已。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此前也曾指出,在历史上,不管是西方哪个国家,当政府公债欠得越来越多、局面越来越不可收拾的时候,往往让货币贬值,这是一个最隐形的转移民间财富、转移债权人财富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只要不失控,一般来说政治代价不会太大。 

  尽量减少新购入美国国债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之前预言,中国已经陷入了美元陷阱,而且这种陷阱一时看来难以摆脱。 

  通过观察可知,每次中美在高级别的对话时,保证中国在美资产安全是中方必然要提到的,而美方每次也会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元很安全”,但是由于美元贬值而造成的中国外汇储备的缩水绝非仅是远虑,还是近忧。 

  “虽然近几年美元持续贬值,但其‘世界货币’的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取代。要想使市场合理运转,必须有一种简单清晰、大家都能接受的金融工具,目前就是美元。只要国际货币体系没有真正地重新构建好,美元的垄断地位就难以被真正打破。”法国巴黎第九大学经济学教授菲利普·沙尔曼在法国《回声报》上撰文指出。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指出,要卡住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增量。调整存量比较困难,但是要尽量减少新购入的美国国债。今年以来,通过美国财政部公布的TIC报告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出现了三次减持美国国债的纪录,这可视为一个积极的变化。 

  赵庆明还表示,中国应该选择有利时机,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可以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将黄金储备由目前的1000吨增加到3000至4000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