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部长就10+3财长会议答记者问
增强区域抵御金融风险能力 改革并且完善国际金融体系
本报记者 李 霞
东盟加中日韩(10+3)财长会议于5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区域宏观经济形势,并审议了东亚财金合作的各项合作倡议。其中,各方就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的规模及份额分配、出资结构、贷款额度、决策机制、经济监测机制等主要要素达成共识,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就此次会议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区域财金合作水平上了新台阶
问:区域外汇储备库对维护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能发挥哪些作用?
谢旭人:东亚国家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安排,对维护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就整个区域来看,将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提升为较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使区域财金合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增强了本区域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二,就储备库的实际作用看,成员国在遇到流动性困难时可以从储备库中获得资金支持。储备库是对IMF等国际金融组织资金援助的有力补充。
第三,为保证储备库的顺利运转,10+3成员国还将加强区域经济监测,着手建立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这将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危机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防范危机能力。
问:东亚地区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对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哪些积极影响?
谢旭人:筹建区域外汇储备库是东亚国家在强化金融危机预警和国际救援机制方面的重要合作,也是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探索。储备库可以更好地利用东亚国家充裕的外汇储备,维护本地区的经济金融稳定,弥补现有国际多边救援资金的不足。为保证储备库运转而建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制将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区域经济金融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是对国际金融预警机制的有益补充。我们相信,以区域外汇储备库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的区域财金合作将成为未来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东亚财金合作的支持者
问:作为本区域最重要的成员,中国在推动东亚财金合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谢旭人:中国是东亚财金合作的坚定推动者和支持者。过去多年,中国和东亚各国密切合作,共同推进了以清迈倡议多边化、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财金合作。
截至2008年底,在清迈倡议框架下,中国与日、韩、泰、菲、马、印尼等国签订了6份总额为2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其中我国承诺出资165亿美元。2008年10月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以来,中国还在清迈倡议框架之外与部分东亚成员签订了总规模为36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这些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支持加快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筹建,以加强本区域危机救助能力。中国已决定向区域外汇储备库出资384亿美元。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储备库以借贷方式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成员提供资金帮助。
另外,中方还积极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参与了在促进本币债券发行、增加本币债券需求、改进监管框架以及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研究,为促进区域债券市场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积极深化区域财金合作
问:东亚财金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谢旭人:东亚财金合作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浅入深,由松散到紧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逐步深化,内容和形式也将更加丰富多样。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东亚国家建立了以“清迈倡议”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为基础的区域资金救助机制。为克服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松散、不易形成合力的不足,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10月第七次10+3领导人会议上提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倡议,得到了与会领导人的普遍支持。10+3财长们在2006年5月财长会上决定成立清迈倡议工作组,研究多边化的形式和内容。2007年5月,10+3财长会决定选择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作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具体形式。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本次会议就区域外汇储备库的主要要素达成共识,标志着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仅仅是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下一阶段储备库还有待落实和完善。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东亚财金合作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增强本地区抵御金融风险的整体能力,建立深度、高效、富有活力的区域金融市场仍任重而道远。下阶段,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的同时,10+3各方还应着眼长远,积极研究探讨深化区域财金合作的多种途径,丰富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为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做出不懈努力。
清迈倡议(链接)
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10+3财长会议通过了以双边货币互换为主要内容的“清迈倡议”,其核心目标是:解决本区域短期流动性困难,弥补现有国际金融安排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