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界期待上海世博会起博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 14:02  经济观察报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提供的商机尤其受到各国关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江亚平、吴黎明、刘浩远发自堪培拉、柏林、东京

  5月1日,2010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上海开始步入“世博时间”。

  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很多国家都希望这场“经济奥运会”不仅仅能给上海和中国带来发展的契机,也给参展国带来商机。

  各国带着希望来上海

  受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冰岛,把参加上海世博会作为重整冰岛经济的一次重大契机。世博会主办方相关人士透露,像冰岛这样带着希望参展的国家不在少数,它们希望借世博会来提振信心。

  “澳大利亚经济要复苏,离不开中国。”澳大利亚一位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澳大利亚是参展最积极也最重视世博会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一位官员表示,中国已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的许多知名企业和公司都希望通过积极参展来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以期逐步进入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

  举办过5届世博会的日本,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各大知名企业,也都对上海世博会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除了建造“日本馆”外,日本产业界还成立了“上海世博会日本产业馆合同会社”,在上海争取到了筹建“日本产业馆”的许可,计划分行业各募集一家代表性企业参展,在世博会上展示日本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日本企业则把世博会看作是不可多得的与中国进行经济交流的机会。

  世博会德国展馆负责人迪特马尔·施米茨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德国16个联邦州和各个企业参展的热情都非常高。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德国不会削减世博会的预算。

  展示和推销高新技术

  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的参展国纷纷按照自己的理解,从中看到了相同的和不同的机会。

  澳大利亚上海世博会宣传组委会执行主席杨东东告诉记者,通过世博会,在环保、城市规划、生活模式远景架构以及多项高新专业技术等方面,澳大利亚获得向世界展示的机会。

  而通过世博会向世界展示日本在环保节能领域的先进技术,表现“共生、和谐”的日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是日本参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日本企业还希望借参展获得商机。据了解,上海每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重点治理污水、噪音、废气和固定废弃物以及自然风景的保护。

  德国则根据2010世博会的主题精心打造了未来之城,德国馆定名为“和谐之城”, 迪特马尔·施米茨介绍,这是德国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诠释。一些工业巨头、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将高精尖产品和科研成果在德国馆中进行展示。

  而上海的姐妹城市汉堡在世博会展览区内建造了中国土地上第一栋高节能的“被动房屋”,名为“汉堡之家”。其设计师克里斯蒂娜·鲁姆舒瑟尔介绍,10年前,“被动房屋”在德国还仅是概念,但今天已经有数百栋这样的房屋,成本与普通房屋差不多。她说,再过10年,相信“被动房屋”在中国不会仅仅是概念。

  上海世博局的表态也许会让各国更乐于展出最新的技术。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指出,在世博会举办中和举办之后,许多“亮点”将加快成果产业化,让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应用,使科技世博的“亮点”最终能为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旅游的窗口

  除了希望在环保方面获得机会,日本旅游业还希望借助上海世博会扩大业务。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二阶俊博表示,尽管目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日本会把它当作自己国家举办一样,积极参与,并向国民积极宣传上海世博会,通过旅行社等窗口推动日本游客到上海参观。

  4月11日,日本旅行社JTB说,该社已经制定了组织100-150万人日本游客在世博会期间到上海参观的计划。

  澳大利亚则希望通过世博会,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游客。“上海世博会,正是向中国展示澳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希望通过参展吸引更多的中国的留学生和游客到澳大利亚来。”澳大利亚教育部门的一位官员说。

  分析人士指出,鉴于中国人对于出境游的高涨热情,世博会为参展国吸引中国游客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参展国可以通过其富有特色的展示把更多的游客吸引到本国。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