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呼应伦敦峰会共识 关注全球发展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8日 07: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4月26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落下帷幕。与会各方就应对危机和支持增长、稳定金融市场和改革金融体系等重大问题,以及如何落实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所达成的共识进一步交流情况和协调立场,取得一定成果。

  这是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后的一次大型国际经济会议,世行行长佐利克会前表示,如果说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提出了全球合作应对危机的举措,现在则需要落实这些承诺。春季会议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确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的落实。在伦敦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同意向基金组织、世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1.1万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其中向基金组织增资5000亿美元是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此次会议上,与会国同意就5000亿美元中的一半立即进行融资。同时,为弥补资金不足,基金组织同意发行债券,这是该组织成立以来首次通过市场融资。基金组织将尽快完成发行2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以增强全球流动性。

  如果说金融危机首先打击的是发达经济体,继而影响到新兴市场,那么,受冲击最严重的,则是世界上最贫穷、最脆弱的低收入国家。人们越来越担心,这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正在侵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4月22日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强化了这种担心。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以发展援助为使命的世界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在26日举行的世行和基金组织联合发展委员会会议上,与会者全面讨论了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资源、工具以及应对措施等问题。会后发表的新闻公报指出,经济形势的恶化已经导致今年有5000万人处于极端贫困,并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造成威胁,必须继续及时采取行动,阻止这一人道灾难。

  事实上,在基金组织向低收入国家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世行已宣布一系列计划,试图减少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世行已承诺向贫穷国家提供550亿美元用于因危机而被迫中断的公共工程的建设,并将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用于医疗、教育和其他安全网建设的贷款提高到120亿美元。会议希望这些计划能够尽快实施。佐利克认为,增加向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可以产生类似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在发展中国家每投入10亿美元,就会产生20万至50万个工作岗位。会议呼吁有关各方包括最近参加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的国家,将他们各自的承诺变成具体行动并提供更多资源。

  此外,长期以来,国际金融体系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不足一直为世诟病。会议发表的公告指出,当前这场危机以及全球合作应对危机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凸显了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话语权的必要性。两大机构均表示将进一步加快话语权改革。佐利克在会后表示,相信中国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在世行和基金组织的代表权会得到“公正、充分”的体现。(人民日报华盛顿4月26日电 记者 马小宁)   

  专家点评

  李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对2009年全球经济描绘出这样一个前景:全球经济增长率-1.3%,发达国家增长率-3.8%,全球贸易增长率-11%,发达国家整体将进入通货紧缩(消费物价指数-0.2%)。这都是二战后的最糟糕记录。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上,面对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与会者不仅敦促各国政府,还敦促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加大经济刺激力度。毫无疑问,目前的政府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但应注意由此可能带来的全球通胀风险,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通胀风险。这种风险不仅有害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还会对一部分国家带来额外的损害。

  当前,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规模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首选经济刺激手段。主要发达国家2009—2010年财政赤字和GDP平均水平将分别达到10.4%和8.7%。其中,美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3.6%和9.7%。其未来走势仍将取决于经济增长能否强劲复苏和实现增税的可能性。从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在未来2—3年微乎其微。各国政府对经济企稳后削减财政赤字的承诺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如果说财政赤字还只是未来通胀风险潜在来源的话,那么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则直接把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挂起钩来。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已经采取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很可能也会尾随其后。各国推高通胀率的举措同时将引发汇率竞相贬值。但是,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应该注意承担相应责任,以免向持有这些货币资产的国家转嫁债务。

  全球通胀风险的另一个更重要来源是,发达国家宁愿接受未来的通货膨胀,也不愿意陷入通货紧缩与经济停滞的螺旋式陷阱。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