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经济表现仍疲软 可能遭遇第二个失去的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0日 15:49  经济参考报

  刺激政策虽频出 经济表现仍疲软

  日本政府计划近日再次出台经济刺激计划,预计追加至少1500亿美元提振内需并增加就业。至此,日本累计投入经济刺激总额接近6500亿美元。

  如此大手笔刺激经济,可见日本政府迫切期望发掘经济增长新亮点。可新近公布的经济数据却不容乐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日本经济可能再次经历“失去的十年”。

  刺激方案数额庞大

  日本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数额庞大,预计总额将不低于150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日本此前多次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今年已经通过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4%的经济刺激方案。一旦新经济刺激方案通过,日本今年用于经济刺激的金额将位居发达国家前列。

  日本共同社7日报道,即将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旨在未来3年内刺激40万亿至60万亿日元(约合4000亿至6000亿美元)的国内需求,并在同期创造140万至200万个就业机会。

  短期经济反弹在望

  日本政府出台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之际,有部分分析人士认为,日本制造业在未来短期内可反弹,最不被看好的出口业也会略有起色。

  持这一观点的分析人士认为,最近公布的不利数据是出口商对国外市场需求下降过激反应的结果。日本制造业今年的产出和出口实际跌幅大于已经萎缩的市场需求,因为不少企业为缩减成本暂时关闭了厂家。

  澳大利亚麦格里证券公司经济分析师理查德·杰拉姆认为,随着日本企业收缩产能接近尾声,可预见未来短期内会有一批工厂复工,将带动制造业反弹。

  与3月份相比,今年7月日本汽车制造业产出有望增长50%,尽管仍然低于去年同期水平25%。这意味着,即使国外市场需求疲软,日本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仍有望实现增长。

  经济前景仍然黯淡

  尽管有“反弹”之说,但最近公布的数据却不看好日本经济发展前景。

  日本银行最新发布调查结果显示,今年3月国内大型制造企业投资欲望低迷,堪称同类调查1974年问世以来最低水平。受访制造企业计划,今年削减投资20%,同时将进一步减薪裁员。

  这将进一步恶化日本的就业形势。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日本失业率为4.4%。目前,日本空缺岗位与求职需求比已经跌至0.59比1,而去年年初基本维持在1比1的水平。

  与此同时,工资水平下降将进一步压缩内需。截至今年2月的一年内,日本包括奖金和加班费在内的平均工资已经下降2.7%,日本家庭同期消费水平下降3.5%,商场销售滑落11.5%。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经济刺激力度,但仍难阻止产出缺口继续扩大。日本产出缺口在去年第四季度已增至国内生产总值的4%,预计今年年底将扩大到10%,为上世纪90年代经济低谷时的两倍。

  可能再失十年

  金融危机蔓延之际,日本经济持续减速令人回想起“失去的十年”。

  随着股市和地产泡沫破灭,日本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骤然减速。得益于政府执行宽松的财政政策,日本经济虽然没有陷入严格意义的衰退,但10年期间增长缓慢,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直到2003年,日本经济才有明显起色,但短暂的复苏随着去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而宣告结束。

  但是,随着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日本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情况恶化甚至超过了危机“源头”的欧美国家。

  截至今年2月的一年中,日本工业生产锐减38%,跌至1983年以来最低水平。目前已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08年第四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下滑12%,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将继续走低。

  在今年2月公布部分经济数据时,日本经济和财政政策大臣与谢野馨说,这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经济危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日本今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滑6.6%。如果经合组织预测准确,日本自2003年起5年内经济复苏取得的成就将付之东流。同样的数据也意味着,自1991年明显减速以来,日本经济在18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不过0.6%。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因此认为,日本可能遭遇第二个“失去的十年”。 (新华社专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