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10企业赴英国花钱 零投资实现走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7日 00:31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在英国亲历“与中印买家见面会”——

  中国10企业  赴英国“花钱”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英国伦敦报道

  3月27日,初春的伦敦在依然凛冽的寒风中,显得有些冷清。不少高档酒店门可罗雀,专卖店也纷纷挂上了“sale”的告示牌,却仍然“客迹罕至”。与此同时,英国阿森纳足球队的主场伦敦酋长足球场却是热闹非凡。不过,今天在这里上演的并不是“帽子戏法”,而是中、印、英三国之间的商务“联姻”——由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和伦敦商务发展局主办的“与中印买家见面会”。

  “英国经济饱受金融危机的重创,急需寻求外来的合作者,尤其是来自亚洲地区的投资者和商业伙伴。”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伦敦长官马丁·库克在发言中表示,“我们举办这次‘与中印买家见面会’, 希望能够让英国商家意识到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商业伙伴是他们安然度过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机会,从而更积极地寻求在各个商业领域和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合作。”

  “与中印商务伙伴合作是大势所趋”

  3月24日,经过严格筛选确定的10家中国“买家”和10名印度“买家”抵达英国伦敦,英国政府“破天荒”地给每家企业赞助了1000英镑。

  据全球商业联盟中英经济合作执行董事、英国伦敦商会亚太区负责人边晓燕介绍,“与中印买家见面会”的活动倡议发出后,共收到500多家中国企业的申请回应。“我们从经济实力、品牌影响力、国际业务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筛选,最后确定了清华同方、燕京啤酒、毅昌科技和广东中信国际旅行社等10家企业,意在让真正有实力的公司打入欧洲市场。”边晓燕说。

  “伦敦作为一个全球性和有前瞻性的大城市,拥有超过10万华人,50万印度人,我们期望能够与中国及印度建立更加密切的投资商务关系。”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伦敦长官马丁·库克说,2008年,全球因金融风暴损失约30万亿美元,为美国全年GDP的两倍、全球GDP的近一半。全球贸易正处在紧缩的过程中,去年则已经是1980年后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在英国,由于以往出口更依赖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导致经济下滑更加严重。

  “如今,英国企业已开始意识到海外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的重要性,这将成为英国经济能否在金融危机后再度崛起的关键所在。”马丁·库克提供的一份高盛公司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今后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到205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会是美国的两倍,而印度则会与美国大致相当。

  “因此,重视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企业,与中印的商务伙伴合作将是大势所趋。伦敦贸易投资署希望能够以这种活动为平台,促进英国与中印商家的了解,帮助英国中小企业度过这次金融危机,创造双赢的局面。”马丁·库克说。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参加这次活动的中、印企业家们则纷纷表示,在海外订单、尤其是美国订单锐减的情况下,他们也希望能够找寻更多的欧洲合作者。“我们希望通过英国这个贸易‘窗口’,开拓更广阔的欧洲市场。”清华同方电脑国际公司移动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赵鹏说。

  “一个全然不同的中国”

  “与中印买家见面会”的消息传开,对于英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无异于一支“强心针”。3月27日一大早,酋长足球场大厅门口就排起了长队,400多家英国中小企业代表慕名陆续赶来。

  “这真像个大相亲会”,亚当·威尔斯既兴奋,又有些无所适从,在大厅一角不停翻看与会者名单。他是英国一家金属期货业务公司的主管。仔细盘算后,他先根据名单确定要找的“对象”,然后有目的地展开搜索。“能不能真正谈成合同并不重要,主要是建立联络,为将来开拓中国市场铺路。”亚当·威尔斯说。

  记者在现场发现,大多在场的英国企业家都和亚当·威尔斯思路一致,他们不停地满会场兜转,眼睛直盯中、印企业家胸前写有公司名称的卡片,试图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现给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也为伦敦树立了榜样,而中国在抵御此次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稳定,更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边晓燕说,“英国日用品有70%从中国进口,之前中国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卖家’,这一次,中国企业家以‘买家’、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地位提升了,也更具谈判权。”

  出人意料的是,在不到一天的会谈里,来自中国的保定世纪星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北方国际电力工业有限公司的大圆桌前,又不止一次地出现了“买家变卖家”的戏剧化场景。

  “不是他们要卖,而是我们‘硬要买’。”一名原打算“卖产品”的英国商家解释说,“发现中国企业的新能源产品科技含量比我们还高。”

  在采访中,“一个全然不同的中国”成为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不少英国企业家向记者坦言,这次活动让他们对中国企业的实力,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实力有了颠覆性的看法。

  时针指向下午五点,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高同强还没来得及歇口气,一名“非对口”的英国企业家急冲冲跑到跟前,询问是否需要“管理服务”,执意表示希望能“谈一谈”。

  同样的情景,甚至出现在晚上的游艇宴会上。好几位企业家不愿放过这“最后的机会”,在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谢飞鹏身边围成一圈。对此情景,与欧洲有着多年业务往来的谢飞鹏感慨不已。“尽管我们最后选定的是一家印度企业,但英国企业家们的诚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谢飞鹏说,“以前是我们想方设法找和他们的共同点,现在正好反过来了。”

  “零投资”实现走出去

  据活动主办方统计,一天下来,每家参会的中、印公司均约见了十几名英国客商,远超出他们预计的8家。不少企业都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对象”,拔得“头筹”的当数广东中信国际旅行社,一举签下了十几份教育项目合作意向。

  “此次与会的英国企业大多集中在广告、代理、中介、教育等领域,与我们‘对接’最为密切。相比较而言,对于专注于电子科技、制造技术等的企业帮助作用不明显。”广东中信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王洪昌说。

  谢飞鹏则告诉记者,要想进一步合作还需再深入考察。“投资英国公司意味着许多挑战,不同的商业法规、运营策略和文化背景,中国企业若是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将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对此,马丁·库克表示,这次活动的意义并不在于现场合同本身,而在于打造一个中、印、英三方企业家交流的平台,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信,“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英国的咨询、服务业比重占到70%,而中国、印度恰好相反,制造业占大头,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空间很大。”边晓燕介绍说,“在当前的经济低谷,英国‘求财若渴’,正是中、印企业进军英国、欧洲市场的最佳时机,比起2006年人民币兑英镑1:15时,成本立减30%。”

  “英国最值钱的就是其市场通道和客户资源,英国的销售网络是非常发达的。”边晓燕说,“对中、印企业来说,有一个‘零投资’的好办法,就是用自己的产品走出国门,把英国的销售通道、客户资源切割下来,而且这样可以打破欧洲的关税壁垒,冲破保护圈,让英国人积极去推销,有钱赚,这对双方都有利,是双赢的好事。”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