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式救市或为全球通胀设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0日 05:0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贺辉红

  从次贷危机去年夏季爆发以来,美国等西方主要经济体政府已经多次出手救市,直接出资已达数千亿美元,此外还有多次下调利率之举。那么,“美国式”救市增加的货币供给会否为下一波全球通胀埋下导火索?近日,这一问题引起了市场的争论。

  救市行动接二连三

  次贷危机始于去年七八月份,大批与次贷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房产市场达到15年来最糟糕的水平。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都因次贷危机而出现巨额亏损,使得全球金融系统受到极大冲击。今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最终由摩根大通并购了贝尔斯登。今年7月14日,印地麦克银行(IndyMac)宣布倒闭,这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倒闭银行,与此同时,“两房”危机也爆发。

  针对以上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经济体展开了一系列救市行动。美联储从去年8月被迫放弃了实施两年之久的货币紧缩政策,进入“降息周期”阶段。2008年2月13日,布什签署减税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通过刺激消费避免经济陷入衰退。面对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巨额亏损,美联储联合了西方央行,分批次给遭受重大损失的银行注资。

  7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议案,内容涉及救助包括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深陷次贷危机的美国购房者。本月初,美国政府已经正式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

  通胀忧虑挥之不去

  由于主要经济体货币供应的不断增加,不少业内人士担心,一旦这种救市方式扭转市场信心,在后续货币紧缩政策无法跟进及政策时滞的情况下,引发下一波通货膨胀。

  海通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陈勇表示,美国以外的经济体正在分担次贷危机的损失,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很可能将经历类似的U型调整。这实际上表明,世界经济调整不大可能以总需求急剧收缩的方式完成。石油等商品价格中期可能见顶,但后续下跌的空间不大,而商品价格不再上涨将减轻全球通胀压力,这降低了短期内全球经济紧缩政策的出台预期。如果如此发展,将会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进行市场救助释放出来的美元,可能成为未来通胀的潜在根源。以此预期,未来全球经济可能仍面临通胀风险。美国市场信心和经济基本面快速好转,而没有相应的紧缩措施,前期释放出来的美元在趋暖的经济环境下,通过货币创造被几何级放大,过多的流动性导致通胀风险。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站在各政府主体的角度,它们多数倾向于救市,让市场从极端恐惧中有所恢复。不过,在救市过程中,投放大量的资金又会引发一些不良的现象。目前,好的方面是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在下跌,通胀问题得以暂时缓解,而美元大幅走强也使得这一趋势得以延续。

  金瑞期货研究所王宏友则表示,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式”救市只会在名义上增加货币供给,实际上的货币供应量不会增加,因为目前的情况是,实体经济缺乏流动性,需要“钱”来解决问题。

  他同时指出,美元升值是一个趋势,因为美国经济减速,很多美元资产已经相对便宜,随着对它们需求的增加,美元也将继续走高,商品价格则因此继续下跌。现在谈“美国式”救市会否导致下一波通胀风险,还为时过早。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