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中国人看伦敦生活:名牌服装价格不及中国1/3

2012年12月03日 12:0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文 | 安光系

  伦敦到底有多贵(下)

  我们全家每每去买衣服,我太太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怒火:英国美国人收入这么高,但大多数名牌和品牌衣服,实际价格甚至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

  在伦敦生活,另一项支出是医疗。英国政府的基本逻辑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医疗体系,让每一个人能看得起病,是国家的职责所在,医院应按病人需求而不是经济支付能力提供医疗。

  因此,在英国,无论是到社区看医生、挂急诊,还是住院开刀生孩子,个人都无须付费,全部由政府埋单。当然,看病并不包含药费。大夫开了药方,患者要到独立于医院的药店买药。除低收入者、未成年人和老人的药费由政府负担之外,

  药费由个人负担,不过药费并不贵。

  除本国公民外,外来居民包括留学生,也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医疗服务。但好景不长,据说庞大的财政补贴已让政府不堪重负,国会正在考虑立法取消外来居民的医疗优惠。如果类似法令真的生效的话,医疗就将是我们未来一笔不小的开支。

  再一项就是置衣。大众化的衣服,像H&M这样的品牌,在英国是极便宜的。一般几镑或十几镑就可以买一件,相当于人民币几十到一百多块。我们在美国生活过,衣服的价格也差不多。而我们全家每每去买衣服,我太太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怒火:英国美国人收入这么高,但大多数名牌和品牌衣服,实际价格甚至不及国内的三分之一。英美国家居民在衣服和食品方面的支出,与他们的收入相比,实在太少太少。

  还有些文化方面的支出也值得一提。比如看电影。我们每周六或周日都会带孩子去看专门为孩子提供的“一镑电影”,三个人加起来花费不过人民币30元。如果放在上海,即使是我们早早起床赶半价场,三个人的电影票也要差不多120元人民币。我们一家又偏偏是电影迷,新到的电影每场必看,所以电影方面的支出在英国省下了不少。

  另外一项明显的开支减少的例子是书。女儿喜欢看书,平时差不多是一天一本中文书。2200万人口的上海,少儿图书馆却只有宋庆龄少儿图书馆一个,其中女儿能借书的地方,差不多只有100多个平米。在里面借书,押金100元不算,每年还需支付40元,且每次最多只能借两本。从女儿两三岁起,我们只好每周带她去书店买书,仅她一个人购书,平均每周就要花掉一两百元。

  而在英国,仅我住的这个小镇,就有11家图书馆。我们所办的卡不收任何费用,成人最多可以借10本,女儿最多可以借8本,且可以借三周。更需要表扬一下的是,有一个图书馆竟然有中文书可借,这也是我所没想到的。

  现在,我们只要有空,每天都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一方面很省钱,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总之,伦敦的生活,除了房价比较贵以外,其他方面还是可以承受的,有些开支甚至比国内便宜。中国的大城市,未来可不可以也不单单只是一个“贵”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正接受中纪委调查
  • 体育火箭末节砍霍逆转湖人 热火负垫底队
  • 娱乐米雪曝绝密SM艳照 半裸酥胸展魅惑(图)
  • 财经专家称年底突击花钱3万亿消息不靠谱
  • 科技中移动李跃:将推自有品牌终端
  • 博客参选日本议员要多少钱 苦难放荡民国娼妓
  • 读书解密:党内谁最先主张"去除毛泽东思想"
  • 教育小学零花钱调查:六年级小学生攒6万元
  • 育儿女童幼儿园午休后死亡看护老师称无责
  • 张化桥:你究竟是股东还是捐款人
  • 刘远举:出租车减配丑闻别全怪在企业头上
  • 张明:警惕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 辜胜阻:均衡城镇化要两条腿走路
  • 如松:朱元璋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 管清友:新四化建设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
  • 太友:16万切糕案为何激起百万热议
  • 洪平凡:国际贸易附加值数据的经济意义
  • 陶冬: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
  • 叶檀:1950年的债券信用为何好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