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企业为避寒冬增加研发投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5日 17:07  《中国商界》杂志

  文/刘洪

  经济危机寒潮袭来,美国许多大公司不得不压缩开支,甚至减薪裁员。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即便在经济寒冬时刻,美国不少大公司不仅没有降低研发开支,而且一些公司还逆市增加研发投入。

  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公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在除汽车和医药企业外的美国28家大企业中,去年第四季度收入虽较上年同期下降了7.7%,但研发费用只微幅下降了0.7%。其中,微软、IBM、波音、杜邦、卡特彼勒等许多大型企业研发开支还出现了明显增长。

  以软件业巨头微软为例,去年第四季度该公司收入同比基本保持不变,但研发费用仍达到了22.9亿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21%;而英特尔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利润下降了90%,但其研发费用仍达到13.2亿美元,大大高于前一年同期水平。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也曾表示,如果美国政府希望继续在信息技术领域保持对其他国家的优势,美国政府就必须加大对基础性研发费用的投入,并着力改进美国当前的教育体制。

  许多美国公司都强调,它们之所以力保研发开支,因为过去的经济发展规律都显示:如果要想在经济复苏时展现更大竞争力,就必须在经济困难时期保持研发投入。这一规律,在过去的经济危机中也显露无遗。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1999年至2002年,苹果公司收入虽下降了6%,但研发费用却增加了42%。2001年年底,苹果推出了新产品iPOD,该产品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同,并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为苹果公司赢得了巨额利润。

  更远一点,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化工业巨头杜邦公司正是靠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了尼龙等新产品,颠覆人们对衣服材料的传统概念,也为该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由于新技术产品往往需要一到两年甚至更长的研发时间,因此企业在困境中能否未雨绸缪就显得异常重要。作为反例,《华尔街日报》批评说,2002年摩托罗拉公司曾将研发费用削减了13%,尽管2004年该公司开发出了极受市场欢迎的RAZR手机,但随后几年却没有好的新产品出现,导致其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最大的教训无疑是美国的汽车业。汽车工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过去几年,美国汽车业未能在混合动力和电力驱动汽车等新技术上获得突破,而是将研发重点放在卡车和运动型多功能车(SUV)等传统高油耗的产品上,当油价飙升、消费者习惯改变后,美国汽车业也随即面临困境。美国汽车工业目前正在艰难转型。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已全面加强了技术创新,并把节油小型车作为公司重点发展战略。

  即使是一些在经济危机中不得不削减开支的公司,也尽量保证最核心的产品研发获得足够的经费。在去年第四季度,美国惠普公司研发费用降低了18%。但该公司对媒体表示,被削减的主要是一些传统电脑产品的研发费用,而研发创新型电脑产品的惠普实验室费用并未减少。

  美国玻璃业巨头康宁公司则明确表示,压缩研发费用是该公司压缩成本的最后一个选择。在去年第四季度,康宁公司收入下降了31%,营销和行政开支削减了30%。为渡过难关,该公司冻结了招聘活动,裁减了3500个就业岗位,但研发费用基本保持不变,该公司今年的研发预算为6.27亿美元,与去年持平。

  金融危机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各个产业可能重新洗牌的机会。许多美国大公司早已未雨绸缪,保持甚至增加研发费用,以便为赢得经济复苏后的市场竞争打下坚实基础。这些企业的远见,也值得其他国家企业学习和借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