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买美国货或对中国有冲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 15:05  时代商报

  美经济刺激计划“买美国货”条款,可能引发全球贸易大战

  当地时间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7870亿美元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众议院在最终表决中,以246票对183票通过。数小时之后,参议院也以60票对38票表决通过。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称赞美国国会刚通过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称这是美国经济走向复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据悉,他将在美国时间17日签署该法令。

  虽然方案得以通过,但其通过过程可谓“惊险”;其中“买美国货”政策引发的巨大争议,以及奥巴马政府面临的巨大财政赤字,也为其实施前景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刺激方案减税占三分之一

  经济刺激方案总额为7870亿美元,长达一千多页,由2860亿美元的个人和企业减税措施,以及5000多亿美元的政府开支计划组成。若均分给地球上所有人,每人可获116美元。这一庞大的金额,相当于伊拉克战争成本的1.3倍、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财政赤字的1.7倍。不过,方案金额与联邦收入的比率,仍远低于前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开支。以下是刺激计划的主要分配方案:

  ●2860亿美元用于减税,占方案总额约三分之一,以刺激国家经济的主要引擎,即市场消费情绪。

  ●2009年和2010年,95%美国家庭将获得减税,个人可以抵减400美元,家庭则可减免800美元。

  ●1200亿美元用于基建计划和科学研究投资。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兴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加强宽带网络覆盖;替国防设施实施能源效益计划;洁净水源;清理前核武和研究场地的环境。基建项目中的72亿美元将用于改善网络宽带通路,特别是偏远地区。

  ●199亿美元投资在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其中131亿元用于对再生能源生产的税收抵减。

  ●110亿美元用于提升美国的电力网。

  ●437亿美元用于公共卫生与社会服务紧急基金,其中269亿用于帮助失业者维持他们的医疗保险。

  ●190亿美元投资于医疗信息技术领域,例如将病例数据电子化。

  ●1059亿美元投资教育建设,包括对各州政府拨付536亿美元修缮学校建筑。

  ●145亿美元用于环境计划,包括消除已废弃的武器和能源研究中心,改善用水设施。

  ●100亿美元投资公共住房计划。

  ●199亿美元用于济贫,扩大食物换领券资助贫穷家庭。

  方案表决过程“险象环生”

  此次表决的过程可谓险象环生。在众议院的投票中,没有一位共和党议员投票支持。而参议院的投票过程更是惊险:民主党的资深参议员肯尼迪因病缺席,同党的布朗则在俄亥俄州出席母亲的丧礼,于13日晚上近11时才抵达国会山庄。他投下了决定性的第60张赞成票,使方案刚好得以通过。

  在此前的整个讨论过程中,刺激方案一直“走”得不顺利。民主党关注的是实体经济和中下层社会保障和福利,要求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创造工作岗位并刺激经济复苏。而共和党一直要求剔除不必要的开支,集中减税措施和协助业主避免断供,对付金融系统的呆账坏账,并且宣称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将是一场灾难。

  由于两党的竞争,参议院投票时,先是共和党齐心协力否决了民主党的版本,过了几天,民主党也不依不饶地干掉了共和党方案。最后在参议院的强行投票表决中,方才得以通过参院版本,进入两院商讨过程。

  可能对中印等国造成冲击

  此前,众议院在经济刺激方案中添加“买美国货”条款,要求获得振兴款的公共工程只能使用美国制钢铁。此事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被称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备受抨击。美国国内的反对人士也担心,此条款恐使美国公共建设支出增加四分之一,甚至可能引发全球贸易大战。14日结束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专门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贸易保护政策。

  在13日通过的经济刺激方案里,引起国际公愤的“买美国货”条款依然在内。最后虽添加“不得违反国际贸易协议”的条件,但反对阵营指出,弃低价进口货而买美国货,估计会让工程成本提高25%,且可能延宕建设开始的时间,因为要确保业者遵守法令,还得另立规定。

  分析认为,欧盟、加拿大、日本以及其他和美国政府签有互惠采购或贸易协议的伙伴,可依据以上条款,参与并受惠于美国的振兴方案。但与美国没有这类协议的如“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则可能分不到一杯羹。

  还有分析指出,美国一些政界人士基于个人得失、选区利益出台的“买美国货”条款,是一剂毒药,不仅不可能共赢,而且还属于“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赔本买卖。更关键的是,这将损害美国国际形象,加剧贸易“暗战”,阻碍本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

  2月13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在华盛顿国会山举行的记者会上发表讲话。 新华社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