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 淡马锡两条路径的交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 01:1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曹 元 深圳报道 不必吃惊淡马锡44亿美元购入美林的股票,这在淡马锡的发展策略中是两条路径交集的必然结果。 琢磨和研究淡马锡的发展可以观察出淡马锡正沿着两条路线积极地对外扩展。其一是新加坡——亚洲——全球的区域路径;其二是基础产业——金融服务业的产业路径。 区域路径 2007年8月2日,淡马锡发布了2006财年(2006年4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的业绩报告,淡马锡所管理的投资组合净值为1640亿新元(1080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了350亿新元(280亿美元)。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2002年以来,淡马锡对其投资组合进行了显著的调整,重点关注在亚洲经济飞速增长地区的直接投资机会。目前,淡马锡在新加坡的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38%,而在新加坡以外的亚洲市场(不含日本)的投资已达40%。 但是,随着今年淡马锡购入美林、巴莱克银行、渣打银行股权的完成,可预计的是2007年财报该公司投资区域的结构势必发生更显著的变化。 “淡马锡”一词出自爪哇语,“海市”之意,是新加坡的古称,1974年,淡马锡在李光耀的一手推动下成立。当时新加坡的背景是正值建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私人资本不足,投资能力有限,许多企业光靠私人无法维持经营。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担负起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进入一般商家不愿涉足的高风险、高投资工业项目领域,如钢铁、造船、石油化学等,创办了一批隶属财政部的国有企业。这批国有企业于1974年被归入淡马锡旗下,如新加坡发展银行、海皇轮船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三巴望造船厂等,成为淡马锡早期的资产。可见,淡马锡一开始就是作为国家经济的操盘者,以主导国内经济为重任的身份出现的。政府赋予这家公司的目标是发展国家的能源、运输等事业,并且从事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和建设。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固,GDP增长平均保持在6%,到了1986年~1998年,新加坡经济更进入奇迹发展阶段,GDP平均增长高达8.5%。此时的淡马锡,几乎完全控制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而当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进入快车道,淡马锡的投资平均回报率,曾高达18%。进入上世纪90年代,淡马锡开始对海外进行零星的投资,但是规模对于淡马锡这样的庞大企业集团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实际上,新加坡政府有两只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其一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其二就是淡马锡。GIC较之淡马锡低调得多,财报从未公开。这两家公司的分工是淡马锡对内,而GIC对外。 但亚洲金融危机给淡马锡对单一市场的投资敲响了警钟。在2004年淡马锡第一次发布2003年财务报告显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过去10年中,淡马锡年投资回报率跌至3%。 转折发生在2002年。当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夫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儿媳何晶临危受命。她接手淡马锡后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包括为这家投资公司拿到了在新加坡境外购买资产的授权。 此后淡马锡海外投资加速。淡马锡投资2003年的表现优异,公司的回报率则高达46%,被认为是何晶出任CEO后大胆扩张的结果。国际两家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与穆迪投资都在财务报表发表后给予淡马锡控股AAA的最高信用评级。 淡马锡主席丹那巴南在该公司2004年10月发表的第一份年报中说:“在未来8到10年内,我们预料有三分之一的资产会在新加坡、三分之一在亚洲其他地方、三分之一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其他经济体。” 实际上2003年到2006年,淡马锡的投资转移偏好是向亚洲转移,路径是先印度,后中国。 2003年6月,淡马锡开始建立的海外投资组合,2003财年15个海外投资项目有7个在印度;在2004财年中,淡马锡所投资的16个项目中,印度就占了6个,本地项目只有5个。 2005财年,淡马锡对中国的投资加速,24个海外项目当中,中国占了八个,印度则占了五个。2006年,淡马锡在中国新增投资约11亿美元,成为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国。 从2006年开始,淡马锡的触角已经向欧美延伸。除了最近对美林公司的股权收购,2006年3月,淡马锡从马来西亚邱氏家族手中收购了他们所持有的全部11.55%的渣打银行股权,耗资40亿美元,在2007年,淡马锡不断对渣打银行进行增持,目前已经达到16%。今年7月,淡马锡以22亿欧元(45亿新元)的价格,认购英国银行巴克莱(Barclays) 3.1%股权。 有理由相信,明年财报中,淡马锡对外投资的地域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 产业路径 和淡马锡对外扩张相呼应的是,淡马锡资产结构正悄然变化。观察淡马锡最近两年的投资举动,对金融类资产的投资已明显增多。 不必说上述三笔对欧美的大规模投资都是对金融类资产的收购,近年来,淡马锡对亚洲的金融资产也是情有独钟。 在韩国,2004年7月,淡马锡对韩亚银行的持股比例从5.48%股份增加到8.27%;在马来西亚,淡马锡购买了该国种植和安联银行等两家金融机构各30%的股份;在印度尼西亚,与荷兰银行合资收购了印尼第五大银行——印尼金融银行(B an k D an am on)6 6 %的股份,后增持到28%、与韩国国民银行和伦敦巴克莱银行合作购买了印尼国际银行(Bank Internasional Indonesia )56%的股份;在印度,淡马锡拥有印度最大的私营银行——ICICI银行10%的股份以及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9%股份。 在中国2004年4月29日以0.163亿美元购得兴业银行5.00%的股份;2004年11月20日以1.1亿美元巨资成功购得中国民生银行4.55%的股份,之后又拟斥资约3亿美元,增持民生银行股权至10%;2005年7月4日耗资14亿美元入股中国建设银行5.10%;在经过一番波折后,2006年2月15日通过购买5%的公开募股参股中国银行。 据报道,近些年淡马锡对银行的投资占到了其投资额的三分之一。 除了银行,淡马锡对金融业中的私募基金颇感兴趣。该公司所参与的基金包括专门在中国投资的新视野基金(New Horizon Fund)和BioVeda中国基金,以及专门投资俄罗斯与独联体(CIS)的俄罗斯新增长基金。12月5日,淡马锡向高盛的中国合作伙伴方风雷建立的一家私募基金投资10亿美元,该基金将以在中国投资为主。 于此同时,淡马锡不断剥离其他方面的资产。2003年3月份,淡马锡控股公司正式宣布将其所属关联企业——新加坡公共工程集团(CPG)以1.3亿新元脱售给一家澳大利亚公司。这是淡马锡控股公司自2002年宣布新的业务发展方针“淡马锡方针”以来的第一项出售业务。今年10月,淡马锡在推迟了六年后,终于决定出售其持有的三座电厂权益,其出售权益可望共套现最多60亿美元。 不难发现,淡马锡从最开始新加坡政府赋予的发展国内能源、运输等事业的产业使命早已转变,现在淡马锡转向更高端的产业金融业。 据2006财年报告显示,淡马锡金融业的比重达到38%。2007财年几次对金融行业的大型并购将会使得淡马锡的产业更向金融业集中。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认为,金融业所获取的收益可以来自各个增长地区和行业,对金融的投资是一种更高端化的投资,淡马锡的投资更加成熟。 对比中国国家股权财富基金,王松奇认为,中投公司一开始就进入风险比较大的金融行业,现在已经付出了代价,跟淡马锡相比,中国的股权财富基金缺少经验和人才。淡马锡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有银行的经营,参股新兴国家的金融业逐步获取了进入金融业的经验,积累了行业人才。他建议中投公司可以先进行资源类的投资,也符合中国当前资源紧缺的历史国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