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亲历英国拆迁:一场历经18年的约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6日 01:33 第一财经日报

  郝倩

  大家都要搬走——政府说。

  18年,把一个社区拆完,并重建。花18年,可能为了今后的180年或者更久。在重建过程中,当地政府希望最大程度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走在这里的路上,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可是心里还是害怕。”Paula对我说。这个葡萄牙女孩和我们走在Aylesbury的一个小区里,忍不住说了这么一句话。之前,她劝我们不要在此处逗留太久,担心不安全。

  根据当地管理部门的数据,在1999年之前,这里居民对于当地犯罪有恐惧感的占到50%以上,在之后几年才陆续下降到25%。

  我之前在Aylesbury当地的报纸上,也看到了诸多有关抢劫、盗窃、侵犯妇女等报道。这更加剧了我心理的紧张,甚至会紧盯着偶尔迎面而来的男人。

  这种外界对于社区的不好印象也让政府十分头疼。

  1963年,该地区与伦敦很多社区一样经过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但是其从一开始的设计定位就是给最穷的人家盖房子,这里有2700多处楼房,可以容纳1万名居民。底层车库的设计,在当年十分流行,因为四通八达通行的车库可以让公共空间更加开放、便利。但是其副作用,就是给一个个居民小区带来无处不在的“出口”。位于伦敦西北部的Broadwater Farm社区就经历过这样的治安混乱时期,社区也曾经将案件高发归结为这种“设计失误”。但是,我一直认为,仅仅是建筑形态,绝不可能是引发社会问题的主要因素。

  这个位于伦敦东南部最西端的社区,面积达28.5万平方米,占着伦敦中心城区的位置,紧靠着伦敦文化与经济中心,原本在欧洲都因为贸易而小有名气,被看成最有希望发展成为地区政府旗舰社区的地方。

  同时,Aylesbury所处的Southwark区,拥有2000年的历史,三四百年前是英格兰地区的第二大城区,工业革命期间甚至成为著名的制造中心。可是,20多年前,这个地区无论是码头工业还是制造业都已经消失。这是我们走访1个月以来,听到的最普通的故事版本:工业老区随着传统产业的消失而衰落,甚至带来地区的普遍贫穷。

  但是,随着很多兄弟社区已经逐渐重新振兴,Aylesbury到现在还是个城区衰落的负面典型,因为犯罪率畸高再度闻名。这种“现代史”有些令人沮丧。Aylesbury的重新振兴,成为伦敦最大的市区改造项目之一。

  但是这些要被拆掉的房子一直麻烦不断。1970年,Aylesbury一些公寓楼底层居民开始掀起“战争”,要给自己的花园建“篱笆”。居民没有安全感似乎从那个时候就有些苗头了。到1980年,这个社区已经被诸多社会问题困扰。

  1997年,布莱尔也来过这个社区,他留下一句令这里的居民十分振奋的话:“There will no forgotten of people.”

  最终,随着1999年中央政府的拨款,以及两年前,Southwark当地政府再度拨款,Aylesbury的复兴真正开始进入了高速路。

  政府下定决心,把这里全部拆迁,重盖房子,建一个新社区。

  在英国,拆迁同样敏感。他们的操作方式是,广泛收集社区居民的声音,因为在当地政府看来,没有谁比当地居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了。正因为了解,他们才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家,让它更适合人居住。

  当地正在制定一个发展计划,这个计划由当地政府委派给一家规模很大的私人公司,由其广泛听取民生,然后制定计划,而这个计划首先就是要被大多数居民所认可的,否则推倒重做。

  我们在前几天经历了当地拆迁的象征性启动仪式。居民委员会的代表们甚至可以亲自操作推土机,享受将一个老建筑推倒所带来的快感。

  按照计划,推倒重建后,Aylesbury将为社会住房这一块建出2200个新家;还有2700个家用来整体销售,或者部分产权销售。同时,新的娱乐场所、健康医疗设施、儿童和少年活动设施都在规划范围之内。

  18年之后,政府将兑现以上的所有承诺。

  与当地居民的约定中,政府希望当地居民可以继续回来,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而不是在社区改造之后,就腾笼换鸟。

  政府一纸令下,要拆迁,要搬家了,就如同我们在广州看到的猎德村一样。

  Aylesbury的租户有两个选择:暂时住到别处,等待新房子盖好了搬回来;申请新的现有的社会住房。

  因为暂时要没有家了,政府对于租户这种失去家园(Home Loss)的损失会赔偿4000英镑。同时,要搬新家,政府还会负担搬家的费用。

  还有一些买了房子的人,不想在这里住了。按照现行规定,只要已经拥有这个家1年以上,他们的家会被政府用市价买走,等于“收归国有”,同时还会因为没有了家,收到一个10%

房价左右的补偿,同时付“搬家费”。

  在社区改造过程中,政府正在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为期4个月左右的公示。

  当然,这种征求意见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因为不论是混合社区还是高层建筑,都必须让社区居民打心底里接受才可以。

  我看到其中的一个选择题,是征集有关“混合居住”的意见的。政府给出的三个选项:最少量的市场出售住宅;适中的市场出售住宅;最大程度的市场出售住宅。

  对于这三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选项,官方都有相应的解释列在其后。例如,如果选择“最少量的市场出售住宅”,社会住宅可以获得的支持,以及街道改造、社区重建的费用就会很少。当然,如果最大限度地建设私人住房,又将使得社区广泛意义的“可负担住宅”的数量短缺问题没法解决。

  其实,在混合社区这个问题上,政府已经有了官方的说法,就是基本上1:1,已获得均衡。只是这种想法,需要得到居民的接受,才可能有现实的操作意义。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