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国际财经 > 正文

美股评论:永别了10%股市回报

2014年08月26日 02:00  新浪财经  收藏本文     

  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亚兰兹(BRETT ARENDS)撰文指出,华尔街一直以来奉为圭臬的股票长期年回报10%的理念,其实只是一段几十年时间内样本统计的产物,而现在的情况与那几十年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决定了投资者能够指望的回报其实要低得多。

  以下即亚兰兹的评论文章全文:

  你们相信魔法吗?

  五十年前,一匙爱乐团第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而现在我们是时候重新面对它了。看上去,华尔街上许多人的答案毫无疑问应该是——是的!

  1990年代晚期的时候,他们就相信魔法了,或许那是因为《哈利波特》的影响吧。2006年他们又相信了,或许可以归因于《暮光之城》和所有的吸血鬼们。现在,他们显然第三次相信了,看来只能是因为《行尸走肉》了……大致如此。

  股市投资者依然钟爱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标准普尔500指数已经涨到了这个水位,他们还在兴高采烈,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魔法?超自然?你或许要问我到底想说什么?

  所谓华尔街版本的魔法,一切似乎都源于一个数字,一个被坚信,被不断重复的数字——股市将获得年平均10%的回报率,每年的具体回报都围绕着这个有魔力的数字进行波动。

  于是接下来又形成了一个基本信念,相信股票无论估值怎样,价格都可以继续上涨的信念。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伪科学信仰,一种认为金融学是生物学或化学那种自然科学的信仰。在一个大气压之下,水到了100摄氏度就会沸腾,所以,股市的年平均回报率就是10%。这些都是必然规律,是宇宙的秩序。

  为了支持这些说法,他们会拿出1920年代开始的数字,来向你展示,股市从那时到现在的长期年平均回报率确实是10%左右,每年的具体回报都围着这轴波动,不是魔法的结果又是什么?

  甚至,你的理财顾问办公室墙上就可能有一张类似这样的图表。

  好了,现在看看我们面前的两个选择吧。

  第一个,股市年平均回报率10%是魔法的结果;第二个,这根本就没有魔法什么事情。

  如果有人在1920年代购买股票,他将获得当时锁定在4.5%的股息收益率。

  再接下来就是价格的上涨了。企业利润会和经济同步增长,而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每年大约3.5%。再接下来,还有大约3%的通货膨胀。

  将这些加起来,我们就得到了一个11%左右的数字。

  因为企业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投资者每年会损失大约1%。比如说,他们必须持续卖出一些老股票,去购买那些新加入市场的股票,宝丽来、施乐(XRX)、微软(MSFT)、苹果(AAPL)、谷歌(GOOG)、Facebook (FB)、推特(TWTR)……

  于是,剩下的就是年平均10%左右了。

  魔法?算了吧。

  股票不是北欧的鲁纳文字,组合不出什么魔法咒语。股市上也没有魁地奇的种种奇妙道具。股票的价格只是对未来能够获得的回报的体现。

  股票为我们带来的具体回报就是现在的股息,加上未来的增值,加上通货膨胀,减去新公司带来的稀释。如果我们将只能障人眼目的通货膨胀剥除掉,则1920年代到现在,股市的“真实”回报率每年大约是7%。

  于是,麻烦来了。

  今天的股息收益率可早不是1920年代的4.5%了,而是只有不到2%……我知道有些人会提到股票回购,但这实际上只能带来一些短期的推动力,长期角度说来却创造不出什么实际价值。

  当代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很难再重复上个世纪的3.5%了。事实上,过去二十年当中,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哪怕算上通货膨胀,年平均也只有2%甚至不到。

  与此同时,我们姑且继续将新企业新股票造成的损失确定在1%。根据这些,简单的计算就会告诉我们,投资者眼下可以指望的长期“真实”年平均回报率将只有大约3%,而不是前面说的7%。

  可是,华尔街却依然如故。在股息收益率2%,经济增长年速度2%的情况下,股市未来每年将为我们提供多少回报?华尔街回答说——10%。

  看来真的是中了魔法。(子衿)

文章关键词: 美股回报评论

分享到: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
  • 新闻公安部利用卫星在新疆发现非法越境通道
  • 体育西甲-梅西两球巴萨3-0 英超-曼联1-1
  • 娱乐61岁钟镇涛今日大婚 狂欢两日豪掷530万
  • 财经山西政商灰色朋友圈:培养富可敌国煤老板
  • 科技IDG熊晓鸽梦想:记者、投资与好玩项目
  • 博客李银河:看电影流眼泪被王小波嘲笑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职遭大面积零投档 降至180分无人报
  • 金岩石:政府万能论错在哪了
  • 熊熊:结构性货币政策正遭遇困境
  • 高善文:《大熊市可能结束》并非我意
  • 水皮:从“渡边太太”到“中国大妈”
  • 凯恩斯:创业板可能出现万亿市值股票
  • 沙黾农:民心思涨 新政需要牛市
  • 叶檀:农民不愿成市民原因何在?
  • 徐斌:八月信贷数据或致全面降准降息
  • 冉学东:放松限购限贷只是拉长了周期
  • 许一力:躲在冰桶挑战背后的商业秘密
  •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