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美国要为何而战
导读:《经济学人》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指出,国际秩序日益受到破坏,盟国对美国示弱越来越感到疑虑,然而美国基本上忽视盟国的不安。
“为何人人都急于出兵?”4月28日正在亚洲访问的奥巴马回应美国为何“软弱”的问题时反问道,一向理性的他少见地流露出一丝沮丧。奥巴马称美国政府取得了稳固的进展,这类批评有招致战争的危险,对美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奥巴马在疏导美国人民的情绪,他们受够了在伊拉克、阿富汗白费钱财和生命。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秋的民调显示,52%的受访者希望美国“只管自己的国际事务”,比例为50年来最高。然而当美国总统表达应有的谨慎时——尤其是涉及战争意愿这个对任何超级大国来说都是最基本的问题之时,外界却听出了勉为其难的意思。
大部分盟国对美国的战争态度现在也充满疑虑。美国的安全保障几十年来都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础;此次亚洲之行奥巴马不得不安抚日本,声称如果中国夺取具有争议的钓鱼岛,日本能得到美国的帮助。在美国温和介入利比亚、马里及对叙利亚让步之后,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怀疑美国是否愿意维持中东稳定。随着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乌克兰的分裂,东欧国家担心它们是普京的下一个目标。
各地形势不同,但相互叠加加深了对全球政治的影响。亚洲人指出,作为乌克兰交出核武器的交换条件,1994年美国、俄罗斯和英国对乌克兰的领土安全做出保证。波罗的海诸国记得美国在叙利亚画的“红线”被突破。阿拉伯王公认为美国共和党参议员们奉行孤立主义。所有这些退让行为引起了盟国和敌对国家的不断揣测,即美国在关键时刻也许完全不会出面。
无可否认威慑总有些让人怀疑的成分。在任何美国总统都会捍卫祖国领土与美国不会为乌克兰与俄罗斯开战的坚定信念之间存在无限的可能性。很多事情取决于这两件事的发展,然而怀疑在中间地带迅速蔓延,有可能使全世界变得更危险更肮脏。
地区大国已经更加渴望支配邻国。俄罗斯的干涉行为更加明目张胆。2013年亚洲军费开支首次超过欧洲,这是它们认为自己不得不自我保护的一个迹象。如果奥巴马不能与伊朗达成协议,中东将面临核扩散的噩梦。更为关键的是,疑心会变得越来越重。如果邻国在武装自己而超级大国又可能不会送来炮艇,那么最好自己也武装起来。一个国家领导人谴责普京的手段,就有另一个研究如何效法。
在乌克兰东部穷山恶水间的智斗对托莱多或者都灵来说可能太遥远了。不过西方世界终将为全球秩序的破坏付出沉重代价。航行自由之类的国际准则将遭到削弱,多数族群将更加放手迫害少数族群,后者也许只好离乡背井。自由贸易、减少跨境污染之类的全球公共利益将更难以维持。国际组织将更加脆弱。全世界白白利用美国的经济、外交和军事力量而不感恩,美国人自然对此不满。不过美国人也因此获得了在一个广泛符合自身利益体系中行动的过多特权。
把所有责任推到奥巴马头上的批评家们搞错了。把军队派到巴格达街头使美国失信的不是奥巴马。更重要的是,美国不可能永远维持苏联解体后获得的全球统治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它必定要求更大的发言权。而且奥巴马常常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尽管俄罗斯破坏了1994年签订的相关协议,但没有人认为他应该出兵克里米亚。
不过奥巴马仍在两方面使局势愈发陷入困境。首先他打破了言出必行这一超级大国保持威慑力的基本原则。他在叙利亚画出“红线”:如果阿萨德使用化学武器,美国将予以惩处。结果这位叙利亚独裁者使用了化学武器,奥巴马也无所作为。对于俄罗斯的侵略行径,奥巴马威胁要重重制裁,最后采取的措施却十分平常。他有自己的理由:英国让他放过叙利亚,欧洲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国会太紧张不安。然而这些就是美国示弱。
其次,奥巴马这位朋友做事不专注。他对与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建立外交联盟维持国际秩序很有信心。他的信心是有道理的,然而他并未建立这样的联盟。他利用外交手段对付伊朗、俄罗斯之类棘手的一小撮,结果步步退让令盟国担忧。维持信誉既需安抚也需使用武力。
信誉丧失易重树难。有利的是,虽然叙利亚事件后我们称西方为“虚弱的西方”,但它仍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美国的军事开支和军事经验远超其它国家。与中国、俄罗斯不同,美国有着无可比拟且不断发展的同盟。几年来马来西亚、缅甸、越南和菲律宾全都向美国靠拢以防范中国。还是在1991年,老布什对萨达姆的打击就使美国“越战综合症”的言论销声匿迹。
不过只要西方还如此在乎有所失去就不会有什么突破性进展。欧洲人认为可以白白享受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印度、巴西等新兴世界的民主国家对它们所依赖的世界体系甚至贡献更少。美国一心想着避免卷入国外纷争。奥巴马开始就任总统之际全世界在想如何驯服美国。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奥巴马和他的国家都得认识到这点。(柠楠/编译)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