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中企投资非洲已不再无偿援助

2012年11月12日 14:53  财经国家周刊 

  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大规模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已脱离早期为政府无偿援助进行配套的阶段,开始越来越深入地接触、理解并融入这个复杂的大陆

  记者 谢鹏 王丙飞

  2012年9月,尼日尔河水泛滥,一只独木舟划过骤然开阔的水面。50岁模样的尼日尔人穆罕默德·西迪克指着被洪水淹没的农田,讲起儿时看到中国人来非洲帮他们种庄稼的记忆。

  然而,西迪克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相比那已经久远的“第三世界兄弟情谊”的年代,中非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多变化。《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与他交谈时,正站在横跨洪水的中尼合作修建的大桥上,把大家拉到这里的汽车,烧的是中石油和尼日尔按比例入股的合资炼厂炼出的汽油。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非洲正在努力撕下蛮荒落后与饥饿悲情的面纱。全球化的赐福,并没有完全遗忘这个大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的报告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近年保持积极发展势头,受内需支撑,该地区多数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2013年增速有望达到5%。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大规模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也早已脱离早期为政府无偿援助进行配套的阶段,开始越来越深入地接触、理解并融入这个复杂的大陆。

  重建:从无到有

  2011年11月的一天,尼日尔总统优素福亲手把产自中石油阿加德姆项目的汽油注入了自己的吉普车。中石油尼日尔公司总经理付吉林回忆说:“他很激动,因为那是尼日尔自己的油。”一套完整石油工业体系由此建立。

  当然,不只是石油,还有配套的道路、机场、水厂、电力,明显下降的成品油价和数以千计的工作岗位。就在尼日尔的邻国乍得,中石油的另一个项目已经成为雇佣当地人的最大业主。

  同样激动的,还有在安哥拉的12000名建设者。2012年8月31日,经过他们和7000多名安哥拉工人近四年奋战,驰名非洲大陆的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南郊的现代化新城——凯兰巴•凯亚西社会住房项目一期工程(简称K•K项目一期工程)完工。

  2002年,安哥拉28年内战的最后一缕硝烟终于散去,罗安达等各大城市残垣断壁随处可见。从破败不堪的罗安达老城驱车进入K•K一期工程,立刻变成另一个世界。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宽敞的四车道马路四通八达。K•K一期项目包括710栋公寓楼、20002套住房和246个底商单元、24个幼儿园、9所小学、8所中学、2座变电站、13个开闭站、77个变电所、1个日处理4万吨的净水厂、1个日处理能力3.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总建筑面积330万平方米;区内市政配套设施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约400公里及市政给水系统、污水系统、雨水系统、电力系统、通信系统、交通信号系统和园林景观工程。区内还安排布置了包括医院、警察局、消防局、加油站、教堂以及与该住宅区相配套的商业区、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在内的各项公共设施。K•K项目一期工程成为安哥拉战后重建进程的标志性工程。

  根据商务部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对非投资累计4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约130亿美元。同时,中国企业在非洲共签订承包合同额218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25亿美元。

  能源、矿业、基建、金融、电信、家电、汽车、加工、农业、自贸园区……甚至一只专注对非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也已经运作近5年时间,并开始关注“纯非洲人”的项目。

  合作:梯度递进

  在今天的非洲,你能看到各行各业的中企。从过去的商品“走出去”,到后来的工厂“走出去”,再到近年的资本“走出去”,梯度递进已开始显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之道,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中更凸显出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今年7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说:“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传统友谊薪火相传的结果,符合中非双方根本利益,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

  美国亚非问题研究专家布罗迪加姆在其著作《龙的礼物》中这样阐释中非“共赢”:大规模应用信贷,这些信贷又以有竞争力的市场利率为基础,与中国的机械、设备和建筑服务等挂钩,用石油或其他资源来偿还。”

  布罗迪加姆没有绕开最敏感的话题——资源。但她在序言中就认为:“中国在非洲,很多人的习惯思维就是为了获取资源,但这至多是一个片面的、误导性的答案。”

  数据表明,目前非洲出口的石油中,仅有约13%运输到中国。非洲最大的石油出产国尼日利亚的石油生产95%由5个西方公司所控制:壳牌、埃克森、雪佛龙、道达尔和阿吉普。

  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大型中企海外“集群式”或者“全产业链”的扩展,衍生品从配套基建,到技术传授,到劳工就业,给非洲带来的是巨大的“净收益”。而在非投资的中小型企业,解决的是国内过剩的产能,带去的是更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非洲造。

  未来:卧虎藏龙

  当然,在这种中非关系由“输血”转变为“造血”,由“援助”转变为“共赢”的过程中,风险和挑战也迎面而来。

  中石油乍得分公司总经理窦立荣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讲述的2008年乍得突发内战的经历,很有现场感。那一年,他指挥着中石油上下游项目的百余名中方员工,千里跨境大撤离,“一个不能少”的压力让他至今难忘。

  在非洲,挑战还有很多,比如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石油在尼日尔项目的一位经理告诉记者:“当初我们进撒哈拉沙漠找油的时候,那是没日没夜地干,很多当地人都觉得太苦了。”对于非洲人的“懒散”,尼日尔前能源部长的一个略带玩笑的解释是“天太热了”。曾有人这样形容:非洲人是“狩猎文化”,一觉睡到天大亮,出去打个小羚羊什么的,一天就有着落了。中国人则是“蚂蚁文化”,忙忙碌碌,未雨绸缪。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是大势已成。但走在非洲,你会发现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一种红色的商标,广告牌上、墙壁上、车身上。那不是美国的可口可乐,而是来自印度的“AIRTEL”。

  据非洲年长的华侨们介绍,相比中国,其实印度的商人和企业在非洲已深耕多年,但他们总体低调,和当地社会的融合程度也更高。有人把在非洲的印度企业称为“卧虎”。也许,就在“龙行非洲”的同时,环顾非洲大地上的其他商业力量,“卧虎”的姿态也许会给“中国龙”带来新的思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十八大报告首提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 体育西甲C罗独眼进球皇马2-1 梅西破贝利纪录
  • 娱乐郭晶晶大婚祈愿 银幕热吻 秀钻戒
  • 财经收入增速一直被高估 去年被歪曲幅度更大
  • 科技HTC与苹果和解:夹击三星一举三得
  • 博客实拍:赤峰市大雪纷飞 延庆雪后如画美景
  • 读书文史观天下:元芳身边的神探狄仁杰
  • 教育为当北大硕士连考9年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在职护士涉嫌非法进行节育手术被捕
  • 安邦智库:监管部门该对股市承担什么责任
  • 于晓华:中国何时才能成为高收入国家
  • 白明:美国会难为中兴华为意在难为中华
  • 叶檀:政府采购规模到底有多大
  • 西向东:为什么奥巴马有罪推定三一
  • 端宏斌:卖肾买爱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王东京:不限购怎样可以控制房价
  • kramer:亚洲成为奥巴马外交政策的重点
  • 如松:全社会价格体系在缓慢崩溃
  • 刘石:中国种业技术落后世界至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