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室:英国吸引世人目光的一张王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30日 15:46  CCTV2环球财经连线

  今天凌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可以说,英国人对王室的感情很纠结,有时候他们受不了王室的古板,却对王室依旧有一种特别的留恋;有时候他们抱怨王室在花纳税人的钱,但却发现王室在英国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王室,成了英国人离不开的话题。

  事实上,早在1688,当光荣革命的刀光剑影划过伦敦上空,英国王室便已名存实亡。但是300多年过去了,这个符号仍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屹立不倒,成为往日日不落帝国辉煌与荣光的代名词。

  英国为什么要继续保留王室?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一家市场调研机构不断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问题只有一个:你觉得英国还需要王室吗?根据1993年到2006年的调查数据,英国人几乎从来不打算抛弃王室,近20年间,对王室的支持率仅有两次跌到70%以下。70%,这显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

  也许,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展,人们越会觉得历史、传统、文化的宝贵。英国王室从未中断过的历史传程决定了它在当今世界的致命吸引力,世人用一种欣赏的、羡慕的眼光观摩着它,仿佛透过它就看到了过去的、已经逝去的岁月,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相似的文化,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被改良得面目全非,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王室的重大仪式总能吸引全球的高度关注。

  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礼,时值二战后的英国经济一片萧条,加冕礼使用了电视转播,英国国内50万台电视机销售一空;1981年7月,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大婚,全球7亿多观众目睹盛况,大婚当月,英国接待143万国外游客,带来了约3.75亿英镑的消费;2011年4月,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大婚,英国全国至少举行了5000多个派对来庆祝,伦敦的游客数量从每天50万人猛增到110万,总共带来6亿多英镑;2012年2月,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1200万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庆祝活动长达4个多月;奥运会甚至也为这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王室家庭之一破了一个规矩,一般来说,举行奥运会的当年,东道国是不允许举办世界级规模的大型活动的。

  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英国王室做为一个“超级品牌”,价值445亿英镑。《君主制》的作者希钦斯认为,现代君主制面临的核心挑战,其实是人民依然需要王权,并要求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动力开启英国现代工业大国的辉煌

  英国工业革命,至今依然是令英国人自豪的历史。这个面积仅有24万平方公里、在今天也只有6000万人口的国家,当初是如何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的呢?

  格里诺克是英国西北部的一座滨海小城,1736年,工业革命之父、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先生就出生在这里。自16世纪末英国舰队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夺取海上霸权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然而直到到18世纪初,能够使机器运转的动力源,还是人类已经使用了将近两千年的风车和水排。这种依靠自然界提供的动力源,严重制约了生产。因此,哪个国家能最先造出适应工业化需求的动力机器,那它就将在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事实上,当整个英国,甚至是整个欧洲,都伸直了脖子,盼望那台可以产生无穷动力的机器的时候,最终制造出“万能蒸汽发动机”的詹姆斯·瓦特先生却正在面临人生中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1773年3月,瓦特先生的合伙人破产了,这不仅使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而且不得不变卖家产来还债。生活落到了最低谷的瓦特,准备应朋友推荐到俄国去工作,但一位精明的企业家留住了他,他的名字叫马修·博尔顿。博尔顿在伯明翰的工厂有1000多个员工,主要生产小五金器械。但博尔顿非常有眼光,他看到英国工业正在兴起,许多新的工厂需要新的动力,于是,他决定转产蒸汽机和加工机械。在博尔特的支持下,瓦特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方法对旧式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一种全新的蒸汽机在他的手中诞生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比原来的蒸汽机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后来人们把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

  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各个行业相继实现工厂化,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由此形成,它使得工业化不再停留于发明机器和制造产品的阶段,而真正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为了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用武力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大门,迅速扩张成为一个“太阳不落的帝国”。

  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认为,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现在的这个世界。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在这个版图无限大的帝国里,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逐渐形成。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扩张,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到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忙碌的世界。灰暗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机器的轰鸣、迸射的铁水,这一切成了英国的代名词。到185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全国人口的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1896年,代表最高体育竞技水平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举行,十年后的1906年,意大利政府财政困难,宣布放弃第四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国际奥委会只好求助于英国政府。短短的两年时间,伦敦西区一个荒芜人烟的丛林地带兴建起一座可容纳7万观众的“现代”运动场,成功主办了当年的奥运会。如今,奥运盛会第三次在伦敦举行,英国成为迄今为止举办夏季奥运会次数最多的国家。

  每四年一次,天涯共此“火”

  伦敦奥运会的点火仪式让人惊叹,实际上,点火仪式一直就是奥运开幕式的重头戏,以往历届奥运会,点火仪式都是各有千秋,一起来回顾一下奥运历史上那些刹那成就永恒的瞬间。

  在1984年以前,现代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点火方式都是中规中矩,最后一棒火炬手跑到主火炬台面前,用传统的方式、点燃圣火盆,就连主火炬台都是大同小异。但自从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基于科技的进步,点火方式开始打破常规,逐渐成为奥运会开幕式最令人期待的“最高机密”。

  1984年7月28日的洛杉矶,当一个装扮成太空人模样的“宇航员”飞临体育场上空时,现场数万名观众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异想天开的美国人以这样一种新颖的方式带给了世界惊喜。在点火仪式中,奥运十项全能冠军约翰逊点燃五环形状的引火装置,奥运圣火随之熊熊燃烧。从这一届奥运会开始,点火方式开始变得新颖独特,“如何点火”也逐渐成为奥运会开幕式中最令人期待的“最高机密”。

  1988年汉城:“手拉手”的团结与热情

  一提起汉城奥运会,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那首风靡世界的《手拉手》,而本届奥运会的点火方式似乎完美演绎了这首旋律亲切、歌词感人的主题曲。圣火最终由一名马拉松运动员、一名教师和一名舞蹈演员共同点燃,并首次用上了升降机,虽然再无创意之处,但由象征体育、科技和艺术的三个人来共同点燃圣火体现了全民参与奥运的热情,并且在点火人数上也创了一项奥运会的“纪录”。

  1992年巴塞罗那:惊心动魄的“一箭穿杨”

  虽然没有借助任何高科技手段,但这届奥运会的点火方式至今仍被很多人认为是奥运史上的经典之作。曾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射箭选手雷波洛用火种点燃箭头,拉弓搭箭,最终准确地射向70米远、21米高的圣火台。当火箭头划过夜空,熊熊火焰腾空而起的那一瞬间,观众无不为他的高超技艺和勇气所震撼。为了这一刻,雷波洛足足练了不下两千次,而他的努力也体现了人类敢于突破自我、挑战极限的伟大精神。

  1996年亚特兰大:颤抖中的坚毅与感动

  如果说在洛杉矶打出的是“科技牌”,那么在亚特兰大,美国人打出的则是“情感牌”。当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的“拳王”阿里用颤抖的双手接过最后一棒火炬时,全场静寂,但他用刚毅的眼神告诉全世界;“阿里来了”。掌声欢呼声如雷响起,阿里的心情已经很难用脸部表情来表达。最巅峰的一刻来临,阿里用尽全身的力气与精神,颤颤巍巍地举起火炬,将圣火盆中的圣火点燃…… 在场的上万观众眼中泪光闪闪。毫无疑问,如此煽情点火的一幕,以后的奥运会开幕式很难再现。

  2000年的悉尼:水火交融的浪漫和绚丽

  谁说水火不能相容?当澳大利亚女子短跑名将弗里曼身着银色连体防水服,在瀑布飞泻的背景下,点燃了冉冉升起的火炬台的时候,那一幕水火交融的精彩美景从此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而选择土著运动员来点火,显然也有不少的象征意义。

  2004的雅典:古典质朴的“爱琴海”

  把开幕式的精华全部都集中在之前数小时的表演中,“爱琴海”上史诗般的文艺演出让全世界都折服于希腊人的想象力和文化气质。所以相比之下,点火仪式显得乏善可陈。火炬台慢慢放倒,被点燃之后又慢慢立起,这种相对古朴的点火方式也许象征着奥林匹克的一种回归。不过在最后点火的人选上却出了些花絮,他是帆船冠军卡卡拉马拉基斯;除了希腊人之外,全世界都不知道他是谁。以至于主火炬已经点燃半分钟之后,美联、路透、法新三大通讯社都没有任何报道,因为此人的资料一片空白。原来,组委会在最后一刻更换了原定的点火人选。

  2008年的北京:气势恢宏的“祥云画卷”

  在星光点点、如同浩瀚银河的“鸟巢”中,“体操王子”李宁腾空而起,伴着皎洁的明月,在“空中跑道”上踩着“祥云”,用手中的火炬缓缓照亮了“祥云画卷”,将奥运圣火在世界各个角落传递的感人瞬间一一重现,而人类的奥运之梦也随之展开。短短的一圈,中国人走了一百年,“体操王子”迈着比“嫦娥奔月”更有力的步伐,点燃了巨型“祥云”主火炬塔下的“灯芯”。那一刻,绚丽的烟花漫天飞舞,那一刻,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激情相拥。

分享到: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