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六个外国魔鬼

丝绸之路上的六个外国魔鬼
2022年08月29日 07:22 牛弹琴

英国知名作家彼得·霍普柯克所著的《劫掠丝绸之路》,通过讲述上述这几位臭名昭著的“东方探险家”的故事,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丝绸之路文物流失的过程和重要时刻,还原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作者站在情感的立场上,基于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批评了这些半是学者、半是劫匪的“考古英雄”。作者指出,这些“丝绸之路上的洋鬼子”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一方面由于当时的中国还缺乏历史和文物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力衰微,内乱频仍,无暇他顾。

作者指出,那些抢走所有这些东西的人从不曾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正当性存有半点疑虑。派他们去干这些事的政府或机构(包括大英博物馆)也从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

不仅如此,当时那些人因为发现那些引人注目的东西,以及对中亚和中国学术研究无可争议的贡献而成为名人,并获得殊荣。斯坦因和赫定甚至获封了爵士称号(他俩都不是在英国出生的)

与此同时,作者也在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留给读者思考,比如,如果那些壁画、雕像和写本还在先前的地方,不曾沦为所谓的“考古盗窃”的牺牲品,其中有多少会幸存至今?

读者还要自行判断的是,无论当年所谓“挽救”文物的动机听上去多合理,使一个民族永远丧失其历史遗产是否合乎道义。同样需要探究的是为何中国人准许他人拿走那些瑰宝。

作者表示,自己写下本书的目的是想将这些考察队的故事汇总,说明是什么让这些迥异的人甘愿冒着危及健康和性命的严重风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荒僻的角落。

作者用细腻、动人心弦的笔触将带领你一步步深入这片充满离奇、荒诞、诱人传说的土地,感同身受地体验书中人物的狂热、失落、不甘、雀跃和苦痛。

是探险家更是掠夺者

丝绸之路上的六个外国魔鬼

《劫掠丝绸之路》一书中重点讲述了六个人的故事,分别是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奥利尔·斯坦因、德国的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法国的保罗·伯希和、美国的兰登·华尔纳和日本的大谷光瑞。

他们成吨成吨地将丝绸之路的文物掠夺走,却没有任何人的制止。被他们抢走的文物,许多已经在二战中被战火所摧毁,剩余的也绝大多数都堆积在博物馆的库房中,缺乏有效的研究和妥善的保管。

斯文·赫定:

发现楼兰古城填补地图上西藏空白

真正开启新疆地区探险之门的是来自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他以验证传说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是否满是财宝的城市为目标,进行了多次远征与穿越。

斯文·赫定从16岁开始就从事探险行为,并且终身未婚。在他多年的探险生涯中,最为显赫的两项成绩是发现楼兰古城与填补地图上西藏的空白

斯文·赫定

第一次因缺水,他险些丧命于沙漠之中。第二次,他找到了被其称之为“第二个索多玛”的废墟。第三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他发现了楼兰遗址,通过现场出土的古代碎纸片与木简上的文字,确认这个废墟就是古时的楼兰王国。这些功绩,从西方人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伟大的,也让斯文·赫定在瑞典享有极高的名望。

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斯文·赫定再如何粉饰自己的功绩,再如何用文物保护行为掩饰自己的掠夺行为,都难以清除其“强盗”的根本性质。

在探险的过程中,斯文·赫定也曾经遇见过极为危险的情况,险些丧命,但是这也难以阻止他继续探险的脚步,在他第三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时,他发现了楼兰古城。这也是“楼兰”这座历史上的遗珠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眼中,斯文赫定绘制的地图也为后来的斯坦因探险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引作用。

斯坦因:

因对敦煌壁画及经书的掠夺而臭名昭著

在斯坦因1906年开始的第二次探险中,抢在其他国家的探险家之前发掘了楼兰古城,并将各种珍贵的文物掠夺一空。斯坦因最臭名卓著的,莫过于他对敦煌壁画及经书的掠夺了。斯坦因通过师爷蒋孝琬骗取了王道人的信任,并谎称是玄奘的粉丝,于是王道人让斯坦因进入了藏经洞。

斯坦因

在这个过程中,假借着整理经书的名义,斯坦因获得了大量的经书和写本,秘密运回国内。

王道士和斯坦因

斯坦因在中亚及新疆、敦煌等地的三次考古与探险,最终以《沙埋于阗废墟记》、《古代于阗》、《在中亚古道上》(即《西域考古记》)、《亚洲腹地》与《西域考古图记》的著作形式发表。

伯希和:

500两白银买下两堆敦煌写本运回法国

然后是法国伯希和教授,作为法国一流的汉学家,伯希和教授精通汉语文学和文献学,有着辉煌的职业生涯。

伯希和

根据他自己的记述,他在藏经室内“看了每个写本,甚至看了每一张纸片——天晓得总共有多少残片,”还说服了王道士将他挑选出的两堆写本卖给他。最终,他花了500两白银(大概90英镑)完成交易,这些宝藏被小心谨慎地打包以便通过船运转移到法国。

不过,他将写本运回国家图书馆之后,这些写本在打包箱里面足足待了一年,伯希和压根不去编目。这使得攻击他的人宣称他肯定有所隐瞒——没准他已经惊骇万分地发现从敦煌买回来的东西全是假货。

质疑者宣称,斯坦因不久之前刚从屋里转移走“29箱写本还有画作”,说不定里面早已空无一物。直到斯坦因1921年出版了《中国沙漠中的遗址》一书,人们对伯希和的批评才最终消失。斯坦因在书中清楚地指出,那会儿他仅能收购敦煌藏经室里面很少的一部分,“大批写本”依旧放在那边。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悬崖上。这一古代寺庙建筑群设计得相当巧妙,即使离遗址相当近也会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劫掠丝绸之路》一书,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德国探险队过渡时期的领队冯·勒柯克及其队友在这一寺庙群的掠夺。

冯·勒柯克:

将整座寺庙的壁画锯下运到柏林

冯·勒柯克出生在柏林,是个富有的胡格诺派酒商的儿子。此人不论从哪一点看都像赫定或斯坦因那般优秀出众,且有同样顽强的意志力。他和巴特斯在调查这些寺庙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数百年来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沙子从地面到顶棚彻底填满了它们,保护了它们不被人占据。

冯·勒柯克

但当勒柯克进入最大的一间之后,冯·勒柯克步履蹒跚地爬上贴墙堆起来的高高的沙堆。突然,他的脚一动,引发了脚下一场小规模的沙崩。他记述说:“刹那间,好像变戏法一般,我看到左右两旁墙上显现出使用各种染料绘制的色彩鲜明的壁画。画面是如此光彩夺目,似乎艺术家们方才搁笔。”他激动地大声呼唤他队友巴特斯来看这意外的惊人发现。

细致观察一番后,二人严肃认真地握手,因为这次的收获在他们看来极具重要意义。他们发现了6个真人大小的佛像和15幅年代不同的大型佛像;他们在寺庙内殿(或者说中央圣坛)还发现了很多壁画。

冯·勒柯克当下就下定决心,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所有壁画搞下来送去柏林。之后他记述:“依靠长时间费力的操作,我们顺利地割下所有壁画。历经长达二十个月的运输,最终这些壁画安然无恙地到了柏林。它们在那边足足装满了博物馆的一间屋子。”他补充道:“这是极少的几个全套壁画都送到柏林的寺庙之一。”

捷克斯洛伐克学者帕维尔.保哈教授曾经说,德国人用一柄剑切割这些精美脆弱的壁画。而冯·勒柯克则辩称, “(探险者)先用一把非常锋利的小刀顺着壁画边缘小心划开,切痕要深到足以贯穿黏土、骆驼粪、切碎的稻草和画有壁画的灰泥。

接下来用鹤嘴镐或锤子与凿子在壁画旁边的石头上凿一个洞,以便让狐尾锯伸进来。随后这幅壁画被锯下来。进行完此环节以后,小心地将木板从墙上拿开,让上头带着壁画一起放倒。”

兰登·华尔纳:

挖掘敦煌考古学家中素养最高的一位

美国东方学者兰登·华尔纳是美国远征队的领导。华尔纳身材高大,一头红发,时年42岁,是个老练的艺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早期日本佛教艺术领域颇具名气。

兰登· 华尔纳

远征队抵达敦煌千佛洞后,华尔纳径直来到了绘有壁画的石窟里,除了吃喝与睡觉,在里面一直待了10天,其极少离开。

华尔纳是发掘敦煌的考古学家里艺术素养最高的,洞中数以万计的漂亮图画让他完全惊呆了。华尔纳用胶水粘在壁画上,然后覆盖上纱布,将整个壁画全部揭下来,运回美国进行还原。

严寒的天气一度令化学溶液还来不得及渗进墙面并将脆弱的灰泥固化,就已经冻住了。还有那吸满了胶水的纱布(华尔纳原本想用这些纱布将壁画粘住,随后把壁画从墙上剥下来)还没来得及完全粘在壁画上,就被冻得发硬了。

不过,经过五天的努力,华尔纳还是把12幅中型壁画剥了下来。华尔纳谨慎地把历史最悠久和最漂亮的壁画留在原处,只搞走了那些已经遭到破坏的优秀作品的残片。

尽管如此,他说:“也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在美国人们还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东西。同时,将这些壁画与德国人在新疆土墙上锯成方形运回去的壁画做比较,可能会让他们很嫉妒。

华尔纳同时还从王道士处得到了一尊高约三英尺的跪姿唐代圣人像。这尊像如今是福格博物馆里最珍贵的藏品之一。

大谷光瑞:

挖掘的劲头比知识多

从中国弄走文物量的第三名是日本人大光瑞的三趟探险。不论日本人的本意如何,他们的确发疯似地开展挖掘,他们的劲头总是比知识多。这些东西运到京都大谷伯爵的别墅后去向如何,就算是日本学者也很难搞清楚。

事实上部分文物的去向至今依旧是个谜(尽管一些文物很可能落入了俄国人手里)。没有人比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方艺术部负责人杉山次郎博士更了解大谷这些珍宝的命运了。

杉山博士指出,没人准确知道这些藏品最初的数量。大谷的人里没有受过训练的考古学家,他们没对发现的东西进行适当的记录,也从没有对总体进行编目。尽管大谷自己对此出版了两卷著作(那种摆在日式咖啡桌上的有很多古物图片的书),但书中没有相关描述,所以对现代的研究者几乎没有价值。

无论这些来自各个国家的探险者怎样美化自己的行为,如何宣扬自己考古发现如何之伟大,所有这些人的行为对文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本书作者指出,脱离了其历史文化基础的文物,其意义也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尤其是对东方文化研究有限的国家。掠走的丝绸之路的文物很多一直放在那里落灰,这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利益的侵害。

回顾沉痛的历史

引发当下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思

《劫掠丝绸之路》一书的原本出版于1980年,1983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以《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的书名出版。2020年底,九州出版社和后浪文化联合重新推出了这本书的新译本。

分析人士指出,这本书其实已经非常清楚的驳斥了有关敦煌等地文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外国探险家劫掠,反而是中国文物的“好事”的论调。

这些论调认为,中国文物很可能在20世纪前半期的抗战和国内内战,以及20世纪60-70年代的政治运动,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盗卖风潮中损毁;敦煌等地的文物由外国探险家带回条件更好的专业、综合博物馆,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能更好的用于学术研究,并开放给全世界的参观者,认为这些文物本身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而事实是,敦煌等地的文物如果没有经历欧美日探险家的劫掠,其出土时间很可能会大大延后,考虑到新疆和甘肃两地的环境因素,这将使得上述文物得到更好的保存,在出土采挖技术更为成熟、人手更为充足,以及国内政治环境更为稳定的情况下得到保护性开发。

《劫掠丝绸之路》一书明确指出了敦煌壁画等古丝路文物被劫掠的三种结局:少部分被展出或流入文物交易市场(公众可见),相当一部分损毁于战争或文物转运过程,另外一部分深锁于英国等国的博物馆仓库,这三种结局显然都不是理想的结局。

作者彼得·霍普柯克为英国知名作家,曾任独立电视新闻(ITN)记者,随后在《泰晤士报》工作了近二十年,足迹遍布中亚、南亚、东亚各国,著有《大博弈》和《新大博弈》等畅销书籍。  

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见证斯坦因等外国学者、探险家盗窃中国文物的那段沉痛的历史;揭示文物流失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也可以引发我们在当下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思。

正如作者所说,大量的文物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展示。许多文物一旦脱离了它原有的环境,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文物流失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现如今,我国已经具有了保护与研究文物的技术条件。对于文物保护,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热情、责任感与公众意识,而这些,正是出品和出版方希望通过本书传递出的信息。

老牛精选

《劫掠丝绸之路》

彼得·霍普柯克著

后浪文化出品

九州出版社出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文物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31 华大智造 688114 --
  • 08-31 通行宝 301339 --
  • 08-30 嘉曼服饰 301276 40.66
  • 08-30 胜通能源 001331 26.78
  • 08-29 荣信文化 301231 25.49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