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房子,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房价?豪宅?调控……

今天我们不聊这些

高(mai)大(bu)上(qi)

又严(yu)肃(men)的话题!

聊点轻松的,

看点字儿少的!

上图!

(一)

(二)

(三)

上面这三张照片,你对哪张印象最深刻呢?(一)(二)(三)请投票!

哈哈,暴露年龄了吧?!

这些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卧室,分别展示了(1949-1965)、(1966-1976)、(1978-1998)三个年代的情景,是否勾起了你的回忆?是不是有种穿越的感觉?

也许:

60后会说,挺眼熟呀,我家里原来就是这样的布局!

70后会说,当年我家柜子就这样,还有那个缝纫机!

80后会说,哟,那不是我小时候骑过的小三轮自行车吗!

90后会说,恩,这些我都没见过!怎么这么小~破~旧~呀!

有多少人知道当年的结婚“四大件”是啥?

据说,在50年代-70年代,中国人结婚的“四大件”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俗称“三转一响”。

到了80年代,又有了“新四大件”,即电视、冰箱、洗衣机、录音机。

而90年代后呢,所谓的几大件,都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了。

据说,中国的房地产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

从1949年到1998年的50年的时间里,中国是分配住房为主。改革开放开始只有在14个开放的城市的“外销房”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所以在1998年房改的时候,深圳、青岛、厦门、大连等14个开放城市中的商品房大概占到50%,而当时的北京只有5%-7%。

在福利分房时期,对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能在退休前分得一套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一旦儿女成家,就只能与父母挤住在一起,三代同屋的住房现象普遍存在。

70年代,曾有无数人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上班面对的同事,下班门对门的邻居,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也许都成了那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我无法体会上面的生活场景,但80后的我还记得,咱小时候住的房子(父辈单位分配的房子)是没有客厅的,有一个不到一平米的厕所(那时不能叫卫生间,国际上也就算了半个卫生间吧,因为没有洗漱功能),只能上大小号,洗脸刷牙得到厨房去。当时的厨房也就3、4平米,又得做饭,又得洗脸刷牙,家里孩子多的,早上是厕所得排队,厨房也得排队。

后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欲望发生变化之后,房屋的面积分配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三大一小一多一长”,说的是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大,卧室小,储存的空间要多,还要有一个长阳台(当时用来晒被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上面这些房屋配置结构很多又改变了。比如,有女人的卫生间得比卧室大,因为要按醒的时间算,女人可能在卫生间里待的时间比卧室长。有的家里卫生间的数量也从一个增加到了两个甚至更多。

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父辈甚至爷爷奶奶那个年代住的房子是啥样?

继续上图!

80年代是这样的!

看了这么多照片,你有何感触?

我的第一感觉是,那些年,是灰色的!

第二感觉是,这些年,真是巨变!

住房,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经济发展的缩影,更是一个国家进步的象征。新中国成立时,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5平米,拥挤是最真实的体验,而现在,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平米!经济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住房条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们的生活也从当年单调的灰色变成了如今的丰富多彩!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这么多的老照片,是从哪里来的?一个80后怎么知道这么多历史?

实话实说,这些都是我在北京的一个展览会上看到的,很有感触,然后就拍了下来。

也是通过这个展览,我了解了关于房子的一些历史和故事。

现在,我把它们分享给你们,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不过,这些只是展览的一小部分,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关于住宅和金融的历史,可以亲自去这个展览上看看,就是中国金融博物馆联合中国金融启蒙中心共同举办“我的住宅 我的金融”北京首展。

不要误会,这个展是完全公益的,将免费开放3-6个月,展会宗旨就是希望把历史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中国发展的历史。

什么?你不在北京怎么办?

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的住宅我的金融”全国巡展未来还将在深圳、上海、广州、沈阳、苏州等30多个城市展出,敬请期待吧!

         

10万用户都在看


这周天天都见一批"闪崩股"!诡异的"集体+同时+跌停",这五大因素还将搅动市场


【独家】令平安兴业暴跌的,不是资管是基金专户,中信建投基金刚给出回复


智能投顾销售基金涉嫌违规,证监会正严查!这两家成典型


深圳警方大动作!刑拘超400人,涉24家期货会员,向15人发通缉令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