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躁动九月 传闻来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 09:30 股市动态分析

  近十年来的9月行情绿肥红瘦

  加息、开征基金分红税、不再批准再融资……仿佛所有利空传闻一夜之间来袭

  面对纷纷扰扰的传闻,大盘在5000点显得“高处不胜寒”

  本刊记者:赵琳 陈志中

  9月,注定是多事之秋。自大盘踏在5300点以来,各种传闻一时之间突然而至。受央行宣布上调准备金率0.5%的影响,上周五股指一改往日低开高走的惯例,收出长阴,5300点关轻易失守,虽然本周一股指有所反弹,但周二又因为增幅高达6.5%CPI数据的出炉,做空能量集中释放,再现大跌。面对市场流传诸多的利空消息,市场不堪一击的脆弱信心可见一斑。

  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强制减持3000亿国有股、不再发新基金、开征基金分红税、特别国债发行6000亿,其中2000亿市场公开发行……这些传闻有的已经兑现,有的一旦兑现将对未来行情产生重大影响。5000点的大盘是如此的“高处不胜寒”,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将触动它那脆弱的神经。

  现在就让我们细数一下近期以来盛传的,并对市场有着重大影响的传闻。

  央行再度加息

  8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尚未出炉之前,就有经济学家、分析人士预计央行将再次加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预计中国央行将在今年剩余时间加息一到两次。而随着CPI和PPI(外贸顺差)两大敏感数据的公布,市场的神经再度绷紧。8月份CPI增幅高达6.5%,创下了10年以来的新高,业内专家表示,在PPI和CPI双双走高的情况下,市场必定涌现新一轮的通胀预期,央行近期可能还会使出加息的杀手锏。

  渣打银行中国区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最近央行官员发表言论希望能看到实际

存款利率为正,表明央行认为加息尚有空间。今年仍将有一次27个基点的加息,但增加加息次数的压力在增大。高盛亚洲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截至年底或将有两次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措施出台。天相投顾分析师表示,面对8月份高CPI,央行会进一步通过加息来降低全社会通货膨胀,抑制通胀扩散到非食品领域。申银万国分析人士也表示,国家将会进一步出台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可能包括:加快升值和加快升息。总体看来,央行加息几无悬念,只是时间问题。上海一基金公司研究员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8月CPI同比涨幅的加速上行,和上周定向央票发行因素,都令市场认为央行加息可能随时将至。周五下午,央行宣布再次将基准利率上调0.27%,我们预期,10月份央行现次加息的可能性十分之大。

  年内第五次加息将对股市将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看到,自去年以来的多次加息,每次加息股市都是以上涨作回应。由于对再次加息已有预期,对市场的冲击应该不会太大。宝盈基金宏观策略研究员盛军锋认为,从经济基本面来看,过热的程度还并不至于导致严厉的行政性紧缩政策,况且从趋势上来看,过热程度有所缓解。未来的政策仍将延续过去的格局,只要不会有严厉的行政性调控,对市场影响有限。海通证券高级分析师陈明亮认为,调控压力增加,进一步的紧缩措施会出台,预计将会对股市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尤其是资金密集性行业。虽然目前影响不会马上呈现,但在效应积累下会有暴露问题的一天,还是值得关注的。

  开征基金分红税

  9月初,开征基金分红税的消息突然在坊间盛传,虽然截至目前,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的确认或是澄清,但传闻却有愈演愈烈之态势。而且更关键的是,多数听闻这一传言的投资者都认为其最终成真的可能性非常之高。记者也曾就此采访了某基金专业人士,该人士认为,在当前基金主导市场行情的背景下,如果指数进一步走高,政府采用这一手段以控制基金规模的过度膨胀,是非常有可能的。

  毫无疑问,这一传言如此受到市场的重视,和“5•30”以来基金在市场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现象是分不开的。随着下半年基金主导了行情以后,市场的“二八”现象变得更加显著,基金重仓配置的大盘蓝筹股、指数成分股大涨,但大量的其他个股则“躺倒不动”,许多散户投资者在下半年里就一直处于“赚指数不赚钱”的尴尬局面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基金份额净值的快速增长,对投资者就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吸引力。自“5•30”以来,截至9月12日,185只开放式股票基金的净值平均增长达到33.13%,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为32.46%;但就单个基金来看,跑赢大盘的开放式股票基金共105只,在所有开放式股票基金中占比45.95%,再考虑到在“二八”现象显著的市场中,散户投资者很难取得跑赢大盘的投资回报,基金的投资收益对散户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言而明。因此,整个下半年里,即使是在7月份大盘迅速回涨的阶段,基金份额的申购一直十分火暴,基金的资金规模也一直都处于快速膨胀当中,截至近期的数据,基金已占A股总市值的44%以上,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水平。

  当前的整体市场都面临估值过高的压力,基金要保持其重仓配置股票的上涨,就必须不断有新增资金的支持;反过来,虽然整体而言,下半年基金的申购持续火暴,但在基金内部,还是存在吸引市场资金的竞争,基金则需要用相当的净值增长或者是分红,来吸引新的资金进入。这其中,分红是基金主要采取的一个手段。分红作为基金吸引新投资者具有三个显而易见的优势:第一,现金收益回报的财富效应十分直接,对潜在的份额购买者的刺激较为强烈;第二,并非所有基金都能取得极高的净值增长,要在每日刷新的开放式基金净值增长排行榜上保持领先有相当的难度,但进行一次大比例分红就容易得多;第三,也是更重要的,分红后基金单位净值大幅下降,使基金份额在投资者面前呈现出“价格优势”。因此,分红是基金吸引新资金入市的重要法宝。

  由此,也不难推断为何市场如此重视基金分红税的传言了,如果对基金分红开征资本利得税,势必影响基金采用频繁或大比例分红手段来吸引新资金的做法,而缺少了不断增加的新资金支持的基金,将失去将其重仓股的股价进一步推高的能力。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可以避免基金出于自身利益不断推高股价而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整体风险;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基金失去了做多能量之后,其自身业绩的下降有可能引起投资者大规模的份额赎回,赎回压力将进一步削弱基金的力量。当基金在赎回压力下不得已抛售其重仓股时,将引起相关股价的大跌进而引发指数大跌,从而非常容易触动高位市场的敏感神经,引发市场崩溃。

  因此,政府通过开征基金分红的资本利得税,是有效遏制当前基金不断推动指数上行增加市场整体估值风险的方法。因而我们认为这一传闻最终坐实的可能性很大。确切地说,它将作为政府调控手段中保留着的一个砝码,在关键的时候压下来。由于本周市场归于调整,短期之内政府采用这一手段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但当调整结束,指数再度上行,甚至接近6000点时,政府最终采取这一手段就十分顺理成章了。另外,这一政策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政府需要在实现遏止基金规模过度膨胀和基金做多欲望增高市场整体风险与防止引发基金赎回潮进而引发市场崩溃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关系。

  暂停批准发行新基金

  “暂停批准发行新基金”传闻出现在“开征基金分红税”出现之前。究其根本,停发新基金的目的与开征基金分红税一样,都是为了遏止基金整体规模的过度膨胀。但有所不同的是,开征基金分红税是针对已发行基金,减少其新份额的申购;而停发新基金则通过停止新基金的发行来降低资金借道基金入市的速度的和规模。比较而言,开征基金分红税政策的打击程度更深、威力更大,是遏止基金规模膨胀政策中治本的手段,只不过其药效过于猛烈,需要斟酌使用。但停发新基金政策虽然打击面窄,但在防止市场被过度推高方面的效果更好,是一种治标的手段。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新基金发行吸引新资金的速度和规模更大。比较已发行基金的新份额申购,发行新基金能吸引的资金规模无疑是更为巨大的。虽然目前所有基金都有强烈的吸引资金的欲望,但是作为已发行基金,其份额与资金总数是受到其运作能力限制的。而且,再多的针对已发行基金的份额申购,不过是在其已有的巨大规模资金的基础上的小增量;而新基金发行,增加的资金则是一整只基金的规模。“5•30”大跌以后,为了尽快扭转市场的颓势,政府加快了审批通过新基金发行的速度。转眼之间,4、5只新基金完成发行,几百上千亿资金迅速集合完毕,杀入股市。集合资金的速度和规模不可谓不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新基金推动股市上涨的愿望和效果大于已发行基金。在股市的上涨阶段,新基金在创造业绩方面,较已发行基金先天存在弱势——建仓时机。已发行基金可以选择在股市的低迷阶段建仓,从而大幅降低建仓成本,在股市的上涨阶段获益也就更大。而新基金的建仓期适逢股市大涨,建仓成本也水涨船高。为创造业绩,新基金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推高已大幅上涨的股价;二是寻找已发行基金尚未建仓的优质个股(与下半年里耳熟能详的投资策略——“寻找价值洼地”不谋而合),而这两种手段无论哪一种,都将比已发行基金更显著地推动市场向高位运行。

  因此,可以注意到,自从市场攀上5000点高位以后,新基金入市的声音便骤然寂落起来,除早已获得审批通过的一两只新基金外,再无新面孔面世。通过“审批”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本就是我国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常用手段,这一手段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实施起来也丝毫不着痕迹。所以,这一传闻本就不存在“是否落实”的问题,调控的阀门稳稳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开放自如。而无论是从近期都没有新基金面世这一事实来看,还是市场已经不起再来一番四五只新基金的“闹腾”这一推断来看,一段时间内,恐怕是将没有新基金问世的了。但如果此轮调整的调幅过深,政府自然又会重新扭开阀门。 

  股指期货时间表近期推出

  日前有消息称,获准金融期货经纪业务、交易结算业务和全面结算业务资格的期货公司数量已分别达16家、1家和2家。三类金融期货业务牌照的纷纷发放,使各界对股指期货于年底前尽早推出的预期有所增强。上周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达沃斯夏季年会上表示,“股指期货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条件成熟时会适时推出”。受此影响引发了市场对一直难产的股指期货推出时间表的猜测,日前就有传闻称“中国证监会将在关于股指期货的声明中披露正式推出股指期货的时间表,其推出时间可能是近期。”

  中金公司研究员李光峥表示,随着首批金融期货全面结算业务牌照的诞生,意味着股指期货的准备工作更向前推进一步,不过目前来看,期指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就绪,推出的具体时间将取决于管理层的决策,为了使市场向着更稳定、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管理层必然要在市场涨跌均衡期推出,而目前市场并不符合这个要求。

  有分析认为,股指期货推出的时机可能是10月或者11月,而时间表一般会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之前的1-2个月公布。由于目前已进入9月份,所以市场上也就有了这样的传闻。而在时间表公布后、股指期货推出前,机构的抢筹效应通常会推动股指走高,但股指期货推出后,股指则多数会出现回落。

  港股直通车悬念

  自8月20日外汇局公布《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行方案》以来,港股直通车的推出进程就一直跌宕起伏。之前有媒体报道称,港股直通车最快于9月1日即可成行,但随后管理层态度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要求对港股直通车方案的风险和操作程序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一推再推的港股直通车究竟何时才能发车?这是目前业界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有传闻称“港股直通车现在迟迟不获批的主要原因,是内地券商和银行集体向国务院和中国证监会上书反对。”据有关媒体透露,参与上书国务院和中国证监会的券商包括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和招商证券等,部分商业银行也参与其中,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资金安全问题。又有消息称“上海证券交易所认为内地散户不够成熟,对港股直通车持保留态度。”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内地居民直接投资香港股市的政策目前仅限于天津试点,具体操作仍在准备当中,需要一定时间。朱民表示,“准备得不错,但还是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推迟的说法。”

  业内估计“港股直通车”发车可能还需要等两到三个月时间。摩根大通中国证券部主席李晶预计港股直通车可能会在11月份开通。

  不再批准再融资

  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再融资十分活跃。有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市主板公司拟募集资金合计达888.6亿元,其中有38家上市公司提出了非公开发行方案,共拟发行新股81.49亿股,拟募集资金602.02亿元;已实施非公开发行的公司有14家,涉及新股23.84亿股,共募集资金139.27亿元。对于上市公司频繁的融资行为,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已表现出赤裸裸的圈钱”。

  此前,有消息人士透露,“针对近期个别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等重事项存在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导致股价异常波动这一情况,监管部门正考虑在相关审核对这类公司采取冷淡对待态度,其再融资事宜可能会暂停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近日又曝出“手中有大量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不减持,又要再融资的可能都不批了”的传闻。

  结合此前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在该所举办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研讨班(第一期)表示的“今后,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并购重组时,监管部门将考察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可以看出监管层将把上市公司重组再融资将与社会责任挂钩,这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公司法》及《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精神的重要步骤;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监管层开始逐步重视这一问题。

  对于“再融资可能不批了”这一传闻,市场人士认为,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不过对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管理层在监管力度上将加强是肯定的。对于“存在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公司“其再融资事宜可能会暂停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一可信度还是较高。

  强制减持3千亿国有股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大非”、“小非”将面临相继解禁,由于不排除监管层通过鼓励上市公司减持国有股股份来增加股票流通量,以增加国内股市的股票供给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便出现了“强制减持3000亿国有股(已经签批,5%以下的无需强制,也无需批准,这3000亿就是增量)”的传闻。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对国有股比例仍占主导的沪深股市来说,国有股一旦减持,则意味着巨大的扩容压力,对市场影响较大。回顾中国股市历史,2001年6月13日,《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发布,并在之后的新股发售中首开减持先河,市场也由此步入长达4年之久的漫漫熊途。短短两三个月,沪指就从2245点猛跌至1514点。2001年10月22日,证监会紧急叫停了国有股减持,沪深股市次日开盘全线上涨,并创下实施涨跌幅限制以来最大的一次单日涨幅。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不再出台国有股减持的具体实施办法,又成为股市的一次特大利好,沪深股市迎来全线涨停的“6.24”行情。

  不过,由于此前国资委曾发布了《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以及《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标识管理暂行办法》,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受让进行规范,此举表明了监管部门已充分意识到贸然打破市场平衡的危害性,在减持的节奏、减持的方式等方面都注意兼顾到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和整体市场的稳定性,同时在价格的确定上充分考虑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进退有序,在给予自主性的同时保持可控性。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强制减持国有股”传闻的可信度较低,目前国家对资本市场的调控思路仍以市场化的操作为主,行政命令式的做法可能性不大;亦有观点称,“强制减持国有股”还将违反证监会关于“大小非”减持的政策限制(股改后第一年禁售,第二年、第三年分别按5%、10%限售),由于股改大规模启动是在2006年,2007年大多数国有股处于禁售限售期,如果处于禁售限售期的国有股违规强制减持,将使政府失信于民。

  召集基金券商负责人会议

  上周五某媒体曝出了一条“证监会明天召集所有基金券商老总开会提示风险要求”的传闻。后来有消息称,监管部门在会上对基金负责人要求“不要再推高已大幅上涨的股票”。

  这一传闻从文字风格上看就带着浓浓的“民间特征”,既然口口相传,且不论真实与否,消息内容本身是很值得品味的。

  与“审批”一样,“会议”也是我国政府十分擅长的一种灵活、便利而且有效的调控手段。虽然国外也有行政审批或者公告形式的政府调控手段,但无论是应用的广泛性和最终效果和我国的情况都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在金融市场上,国外勉强可以与之相比的例子,可能就只有每周的美联储例会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了。

  既然我们经济、政治中还存留有浓厚的“人治”的风格,那么“会议”作为一项调控手段,其能量相比政策或者“审批”来说,一样不可小觑。无论是煞费苦心地暂停新基金的发行,还是竭力地减少已发行基金的份额申购,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限制基金进一步推高市场的能力。而很可能的是,这些政策最终将不如直接通过会议,让基金按照政府调控的意愿“良性做多”。

  但是,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另一个事实不容忽视,下半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使用自有资金大量认购旗下基金份额甚至是与其他基金公司交叉持有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利益的驱动下,基金公司的做多欲望可以被一个会议“削”去多少,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我们认为,如果真的召开了这样的一个会议,是否要求基金公司“不要再推高已大幅上涨的股票”并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事实上,任何会议的最终决策文件里也不可能会出现这样明白无误的“指示”)。我们更相信,政府如果召开此类会议,将更有可能剑指基金的自我持有和交叉持有份额的现象,出台文件和政策加以限制,从而可以从根本减少基金的做多欲望。

  头条

  已兑现的传闻

  提高印花税

  上半年,随着上证综指的走高,利空传闻也开始不绝于耳,今年5月中旬以来,市场上出现了有关提高印花税的传闻。

  由于印花税是股票投资的交易成本之一,印花税率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历史上也多次把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作为调控股市的工具。对于是否会提高印花税率?财政部、国税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听说近期将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

  可就在财政部表态没几天后,5月30日凌晨,出台了提高印花税的政策: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 调整为3‰ 。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3‰的税率缴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政策出台之后,中国股市旋即急速下挫,沪指在短时间从4300多点下跌到3400多点,个股跌幅更是惨不忍睹:4天内深沪两市700多只个股票跌至停板,另500多只个股跌幅超过30%。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

  9月以来,央行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传闻甚嚣尘上。果然,9月6日,央行宣布,决定从9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表示,此举意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存款准备金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此次上调准备金率是中国央行自去年6月以来第十次、也是今年以来第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度较为密集,显示监管层继续打出“组合拳”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此前,自8月15日起,央行已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2%。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仍是针对流动性过剩,而非针对股市采取的行动。但由于股市现在存在内在的调整需求,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成为调整的借口。亦有人士指出,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对目前不断走高的中国内地股市有抑制作用,但并无直接影响,股市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发行2000亿特别国债

  上周末某媒体登出的“七大利空”传言中,发行2000亿特别国债的传闻迅速兑现——9月10日财政部公告称,将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向2006年-2008年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招标发行2000亿元。其中9月份计划发行3期特别国债总量1000亿元,分别为9月17日和9月28日发行15年国债,9月21日发行10年国债。其余1000亿元特别国债根据债券市场情况于2007年第四季度完成发行。

  财政部此次公告中,有一些细节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此次国债的发行期限均在10年以上;其次,发行计划密集——12天内完成1000亿元国债的发行。结合周一的上调准备金率政策的出台,近期红筹股回归以及新股密集发行,这几项政策的组合效应必然在短期之内使市场的资金流动性大幅缩减,而在长期上也引发了市场对于资金面紧缩的忧虑。再加上周三创记录的8月CPI数据,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关于加息的忧虑,最终导致了11日市场的大幅调整。

  特别国债的发行,以及准备金率的上调,都属于央行范畴的政策调控。对比其他正“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其他部门的调控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央行抑制流动性泛滥的决心是巨大的,政策是坚决的。由此,我们也不能不重视在最新CPI数据出台以后,在股市处于敏感时期时,央行加息可能对市场带来的冲击。这恐怕是特别国债发行的传言落实后,最值得市场慎重考虑的一个“后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