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市场 / 内容





收起拳脚审视自己--移动、联通价格战的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5月30日 11:17 中国经营报

  联通与移动之间的每一次降价现象都在主管部门的坚决干预下匆匆收场,但这份平静往往并不能维持太久就在各地更强烈地蔓延。这不禁让我们发出疑问:移动通信究竟有多大的降价空间?主管部门到底能不能绑得住价格?电信运营企业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竞争?价格大战是不是最有效的手段?

  本月9日重庆联通在涪陵推出GSM网“本地通”,月租费为25元,每分钟话费为0.2元,同时赠送三个月月租和来电显示,并提供漫游服务。至此,在世界电信日前后的几天中,重庆移动通信公司和重庆联通开始了一场“本地通”大比拼。重庆移动通信公司随即宣布,用户申请该公司的“本地通”业务后,其月租费为25元,每分钟话费为0.2元。但该项业务不提供漫游服务。

  尽管有关主管部门早已下文要求各地规范移动通信资费,但硝烟弥漫的移动通讯市场再难得见到中国电信独步天下时的清凉:1999年5月17日,中国联通武汉分公司在武汉推出130“江城卡”业务,联通公司称,办“江城卡”业务的新用户,只需交150元的SIM卡成本费,市内通话费每分钟仅需付0.2元,同时“江城卡”用户手机的漫游功能暂时关闭。“江城卡”明显突破了国家规定的上下10%的浮动范围,但面对电信部门的此项指责,当地联通的负责人提出,“江城卡”是“本地通”的新业务,因此降低资费并不违背国家价格政策。倒是武汉电信局从1997年开始就开展“租号”业务,用户不必交纳1000多元的入网费,只需一元钱的手续费和150元SIM卡费就能入网。除此之外,电信局通话费实行“模拟手机包月制”,一个月100元,本地电话随便打,哪还有标准可言。当地电信局则认为,自己的“租号”和“包月制”业务都是在没有改变国家规定的资费标准并经物价部门批准的条件下制定的,并郑重表示“国家不允许的事,我们就不做。”

  1999年9月1日,隶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山东移动通信公司推出“齐鲁亲情卡”,所谓“亲情卡”就是全球通新用户用亲戚朋友的“全球通”号码再加99.9元就可以开通一部手机,而这部手机的月租费只有18元。消息一宣布,联通山东分公司立即应战,1999年9月2日,该公司宣布推出月租费仅有2元的“联通亲情卡”,并即开即通。

  1999年10月25日,联通四川分公司宣布,用户只需以3年定期方式向银行存入1800元,并另交500元后即可获赠一部手机,使用联通网3年后,本息全部返还。成立不久的中国移动下属单位成都移动通信公司立即要求有关部门出面制止,否则“联通放枪,我们就放炮!”

  然而“放炮”余音未散,11月19日,四川联通正式宣布130手机免费入网,用户只需交纳100元预付话费就可办入网手续。11月19日晚11点,成都移动通信分公司以迎接入世为由头,宣布20日起成都市136/137“全球通”手机入网费降为10元,只需预付话费200元。成都手机入网形成货真价实的“零费用”。

  2000年元旦之后,关于21世纪及入世的种种预言并没有使兄弟自此握手言欢。2000年3月12日《黄山日报》在同一版面出现两则并排的“好消息”,“移动”宣布“3·15”大酬宾,月租费5折优惠,即本地通15元,全球通25元。联通则宣布130用户月租费一律10元,本地话费9折。

  北京一家媒体曾对联通与移动资费之争引起的价格变动进行统计,1996年的价格战使入网手机价格下调至2500元左右,1997年又使价格下调至2000元左右,加上1999年的价格战,目前手机价格和之前相比下降幅度已超过60%。

  打破垄断需要价格战

  当打破垄断成为电信业改革的主旋律时,价格的竞争是不能回避和一棒子打死的。类似的事情曾发生在以彩电为代表的家电企业中间,价格竞争的直接结果使消费者既获得了合理的消费价格也获得了可靠的服务保证,彩电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去年11月24日,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联合宣布,对国内电信市场出现的种种资费问题加以整顿,移动电话首当其冲成为整顿对象。按照规定,企业不得擅自调整移动电话收费办法和收费标准,涉及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的必须由公司总部向信息产业部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实行优惠价开展促销活动,要依照程序向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申报审批。

  按主管部门的解释,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目前仍是寡头垄断,市场尚不规范,有效竞争不充分,很难按市场定价,只能实行政府定价。国家规范市场价格是为了引导企业良性运作,避免恶性竞争带给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规范的价格能保证用户的长远利益不受损失,为国家电信业的持续发展积累必要的资金。

  虽然在一些地方出现的价格大战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尽管价格战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的贬义,但它却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好处。之所以说这种好处是“一定”的,是因为降价让消费者受益,但真正的受益更应包括运营服务质量的提高;降价使企业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有了致命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的获得是不是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是国有企业,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如果价格战变成恶性竞争不仅将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存在导致运营企业降低质量和服务的危险,最终还是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但是目前某些地方的入网费和通话费一降再降的事实却使消费者认定,移动通信存在着很大的降价空间,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企业降价的前提是能够保证利润,尽管这里不排除企业为了追求单纯的用户数增长而暂时牺牲利润的可能。

  当运营企业的实际行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与管理部门规定的冲突时,无疑给有关主管部门提出新的命题,当国家制定了游戏规则后,企业能否对价格有更多的主动权?如何真正起到规范、引导市场价格的作用,而不是替企业做主?

  竞争带来了什么

  在整个电信领域当中,移动通信是最早引入竞争的领域之一,1994年中国联通出现后,对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联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家加大对“第二网”的扶植力度,中国联通已经今非昔比,最近中国联通新增用户数已开始与中国移动持平。随着中国电信重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成立,移动通信领域已成为电信基础业务中竞争相对充分、合理的领域,也是消费者享受实惠最多的领域。

  但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之间的价格战也带给我们深深的忧虑。

  首先,从国外运营业模式看,当市场处于两家寡头垄断状态的时候,往往最易形成共谋价格,合理瓜分市场。这时的市场竞争状态不应出现目前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间的价格混战局面,而在第三家乃至更多家运营商加入市场争夺前,这两家寡头企业有着非常好的时机调整战略、积蓄实力。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前夕,我们一再强调“机遇与挑战并存”,但目前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明显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不能不让人担忧,可能最大的挑战正是来自于自身。这也正是有关管理部门最应首先解决的合理引导、规范的问题。

  其次,在中国联通六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给予了不断的扶持,舆论给予不断的声援,中国联通亦取得了人所共见的成绩。中国联通出现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打破垄断,使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出现一个可与中国移动相抗衡的新运营商,但问题是,六年的扶持是否真的达到了最终目的?如果扶持变成了发展的惯性,中国联通未来的竞争潜力在哪里?价格上的吸引最有效也最不稳定。

  第三,如果仔细分析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价格战背后的动因,追求用户数的增长是直接目的,但片面追求用户数的增长将给企业发展埋下隐患。不能否认的是,每吸引一个用户入网,就预示着一个新话费消费者的产生,但是如果为了达此目的而一味降低入网价格或话费价格而牺牲企业利润,就有点杀鸡取卵的悲壮了。目前各地的价格战中,并不排除为了完成新用户增长数而如此奋不顾身的勇士。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透视在制定新用户增长指标时,有多少好大喜功的泡沫。

  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价格之争多少折射出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政府拆解了中国电信,但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挂牌并不意味着我国完成了对中国电信业的改造,对于这两个企业来说,也许真正的改造才刚刚开始。

  对于这两家运营商来说,降价吸引的消费者都是低端用户,这对两家企业未来的定位提出新问题。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到今天,高端用户市场已趋饱和,从某种角度讲,未来的新增用户将以低消费能力用户为主。对于运营商来说,吸引用户入网的最终目的是产生话费消费,对中国移动来说,此时面临是否选择合理放弃的问题,也就是说,还有没有必要与中国联通在低端用户市场这样你死我活的比拼。之所以这个问题对中国移动提出,是因为中国移动的用户中高消费能力用户较多,因为越早入网的用户显然越具有这样的特点,而中国移动在争取这些用户上是占了先机的。

  价格战只是争取市场的初级手段,最终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服务上。如果全面地看待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我们会发现,两大运营商争相比服务、争相推新业务的良性竞争态势已经初见端倪。比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根据用户需求,推出免费为用户寄话单服务、都推出了免入网费、免基本通话费的预付卡,如中国移动的“神州行”卡、中国联通的“如意卡”业务等等。如果说在价格层面的竞争,消费者只能得到短期的利益,那么在服务、质量、新业务层面的竞争,才是带给消费者长久利益的福音。

  如何继续开发现有的极具消费潜力的已有用户,留住他们,并刺激消费,可能是中国移动在与中国联通的竞争上的新思路。

  如果说,实力是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硬杠杆的话,那么服务、技术和管理就是决定竞争成败的软杠杆。初级阶段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产品价格的竞争,而更高层次的竞争,则更多地体现在服务和企业形象上。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既是竞争对手,也应是合作伙伴,双方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规范、有序的通信竞争市场。毕竟电信竞争这出戏刚刚开场,竞争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要竞争这个大方向没错,一切偏差都是容易纠正的。

  背景

  1995年,为实现政企分开,“中国电信”成立,经营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网络及其他各项通信业务。

  1999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国电信重组精神的要求,将原中国电信的移动通信资产和业务整体剥离,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本报记者刘燕实习记者王旗


相关报道: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今日揭牌
          打破电信垄断 移通联通推出互联网接入业务
          综述: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竞争白热化
          移动通信年内降低取消部分收费
          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通信两大集团公司成立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参与CNNIC有奖调查,申请十佳网站评选投票权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市场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