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市场 / 内容





厉以宁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科技企业上市(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4月27日 16:07 国研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厉以宁教授日前在香港科技大学做了题为“中国 证券市场发展与科技企业上市”的公开演讲。本文是根据本次演讲整理而成。

  一、入世后的中国证券市场人们普遍预期,中国今年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近内地A股屡创新高、B股却一厥不振 ,香港市场人士十分关注B股的出路问题,尤其是会否借入世将A、B股合并?对此,厉以宁教授在港分析入世后中国证券市 场的状况时指出,A股市场短期内不会对外开放,A、B股也还要并存一段很长的时间。

  对于不开放A股市场的原因,他解释道,中国证券市场要与国际市场接轨,需要有一个过渡期,A、B股还会并存一 段很长的时间。中国股市才刚刚起步,小股民还承受不住大量外资充斥股市所带来的冲击。为了使中国证券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目前仅向境内居民开放的A股市场,暂时还不能对外资开放,而与B股合并的前提,是要取决于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 兑换和国家取消外汇管制。目前而言,虽然中国外汇储备有1500亿美元,但是,以12亿人口来平均,并没有多少。所以 ,外汇管制还不能取消。

  他说,中国入世后,那些产业未能升级、市场竞争差的上市公司将会被淘汰或被收购,这是好事。即便是有企业“破 产”也不是坏事,因为“破产”正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新起点。

  谈到入世后境外资金加入证券业的问题时,他表示,仍然需要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国家也在考虑成立中外合资的投资 基金可能性。境外基金加入以后,证券业将会进一步改革。这也迫使中国大型的证券商,最终走向投资银行的道路。

  另外,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后,上市公司为留住人才,股权奖励制的实现是必然的趋势。他认为,股权的好处是不增加 公司的成本,由社会来支付公司的报酬。上市公司如果要把内部人员报酬,调升到与外资企业相等,恐怕会吃不消。而用奖励 股权的办法,在今后企业发展了,获奖励的人员,可以卖掉股权获利。这种由社会来支付报酬的做法,既有利于公司的管理人 员和科技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结合在一起,又不增加公司的成本。不过,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奖励股权的来源,考虑在本企 业回购中扣除,或用扩股、配股中预留比例来解决。

  厉以宁最后还特别强调,中国加入世贸后,有两个问题将显得特别突出:(1)社会上对保护知识产权,将会提到更 重要的位置;(2)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服务功能将会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入世后政府的职能将转变,由过去的监管职能,转变 成要兼顾监管和服务两个方面的功能。

  二、中国亟需建立创业板新兴产业的崛起,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开拓第二板股票市场已成为潮流,香 港创业板成立仅数月时间,已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惊心动魄的变化。中国内地目前也在酝酿建立创业板市场,而且在此问题上还 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作为经济学家的厉以宁,怎样看待这场争论呢?他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亟需设立创业板,而且叫“创业 板”比叫“科技板”更准确。

  厉以宁从四个方面边介绍这场争论,边阐述自己的观点来肯定创业板的设立及作用:

  第一,学术界反对建立创业板的人认为,中国证券市场资金有限,已经有了一个主板块,再搞第二板块--创业板, 有限的资金会更分散。厉以宁认为,资金有限是静态地看问题,一天成交量只有一至二百亿元,一分散当然就不够了。不过, 若动态地看,市场中大量的股民处于“冬眠”状态,随时准备入市的资金很多,关键是对股民有没有吸引力。所以,以静态的 观点看资金有限,不足以作为反对建立创业板的理由。

  第二,以监管力量不足反对建立创业板的论点,厉以宁指出,主要是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造成了这种现象。但是, 他认为,监管力量的加强,可以随着创业板的建立而逐渐加强,而不应该以此作为反对建立创业板的理由。

  第三,有人以经营管理人才不足来反对建立创业板。厉以宁举例说,深圳、上海开创主板市场时,中国究竟有多少人 懂得证券呢?今天,创业板管理人才不足,可以通过培训,甚至引进来解决。

  第四,认为创业板风险大,中国股民不成熟,承受不住这种压力而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厉以宁说,因为不会游泳, 就永远不下水,那么,也就永远都学不会游泳。中国股民,在经历了近几年的大风大浪后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了,只有让他们参 与,才能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

  厉以宁说,既然以上这几种反对建立创业板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中国必须加快建立创业板。他强调,高科 技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风险投资基金的介入。若没有创业板,风险投资基金也会因没有了退出机制而由“活水”变为“死水 ”,就像现在的法人股一样。所以,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板是不能分开的。

  他还认为,“创业板”的叫法,比叫“科技板”更准确,凡是潜力大、前景好的企业,不一定是高科技产业,都可以 在这里上市。

  三、网络经济是向前发展的对于饱经金融风暴摧残的亚洲地区,其中包括香港在内,对于泡沫经济一词深恶痛绝,这 场引发了区内经济大衰退的浩劫,对香港市场人士,至今仍有闻之色变的余悸。而未受到金融风暴重创的中国内地,自去年下 半年开始,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网络经济是否是泡沫经济?”的争论。厉以宁教授日前在本地的一个专题讲座中,亦提起了这 场争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股是“泡沫股”,网络经济带有很浓厚的泡沫经济色彩。厉以宁说,若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经济?他指出,新经济是建立在网络经济与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而新旧经济在一段时期内是 并存的,新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一定就意味着旧经济的衰退,应该是各自具有优势。但新旧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今天的新经 济,若干年后也许就会变成旧经济。

  网络是一种新的技术革命,要学习和观察它,要利用它去参与世界竞争。如果忽略了它,那将会使自己与世界的差距 拉得越来越大。网络带给经济至少有四大好处:(1)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如电子商务);(2)增加信息量,有 利于企业作出科学的决策;(3)有效地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减少盲目性;(4)减少了风险。

  不能把网络经济简单地看成泡沫经济,只要有实质内容的,就不是泡沫。而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泡沫的出现是正常 的,像长江经滩险时会涌现泡沫一样,流了一段就消失了,再遇到滩险时又会出现新的泡沫。经济总是在有泡沫和无泡沫,泡 沫多与泡沫少之间不断发展的。经济的泡沫不等于就是泡沫经济。当然,要防止那些被人为地吹得很大,没有实质内容的股票 ,吹着吹着就破灭了。不过,也是无损于经济发展大局的。网络经济本身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对于投资者来讲,要学会谨慎地 区分。

  厉以宁给网络股下的定义是:任何上市公司只要是利用网络取得收入,并以此为主要收入,就可称为“网络股”。网 络将大大推动传统技术部门的改革,网络本身也不排斥任何企业。对于网络经济的前景,厉以宁只用“未可限量”来形容。他 说,经济学家并非是预言家,谁也不能准确地预计二十年后的事情。投资者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投资者不是五年前 ,更不是三十年前的投资者。他们是在“炒未来”、“炒潜力”、“炒远景”。所以,有些股票被炒得很高,也不能说是人们 发疯了,上当了。他告诫投资者,虽然有些网络股会破灭,但整个网络经济还是向前发展的。

  四、科技企业上市十分必要  去年下半年,当全球科技股狂升的辉煌时期,中国的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是“只听楼梯 响,不见人下来”,联通、搜狐及新浪网等知名企业的境外上市安排,无疑地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令香港市场人士感到非 常惋惜,同时,也让人更加关注内地科技企业上市的问题。对此,厉以宁在港表示,内地科技企业上市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 鼓地进行中。他深入地剖析了科技企业上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科技企业融资不靠银行而是靠证券市场。科技企业要扩大融资范围,不能靠银行。他举例说, 有两个企业,一个风险小,但效益一般;一个利润大,但风险也大,如科技企业。银行在一定的资金可贷量的情况下,必然会 考虑第一类的企业。而证券投资者中有两种人愿意投资科技企业:一是甘冒风险来博取高回报者;会分辨经营的好坏,对科技 企业风险性有认识的内行人。因此,没有了证券市场,科技企业也很难拓展。

  2、上市有助于促进科技企业的投资多元化。目前,国家投资或控股的科技企业董事会,体制转换、技术创新、资金 到位三者,用什么方法能最好地结合起来呢?答案是:“上市”,惟有成为上市公司,体制就改变了,多元化后的董事会里就 不再是一种声音了,监事会也发挥作用了,有利于企业作出科学的决策,资金也到位了,技术创新就开始了。

  3、上市公司把自己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加了科技企业的透明度。通过公布业绩,加深了公众对科技企业的了解 和增加信心,有益于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科技企业上市的可行性:  1、人力资本的保障。科技企业,是高度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的优势要充 分得到体现。中国的人才,不在其他国家之下。但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通过上市可以扩大科技人才的专利入股、非专利入 股、知识入股和股权奖励等,有利于发挥中国的人才优势。

  2、股权奖励机制的保障。中国已经开始试点科技人员的年薪制、股权奖励等制度。

  3、民间资本潜力的保障。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现在是持币等入市,但找不到好项目。大家知道,内地前景好的、 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香港上市,比一般国企上市更容易吸引到民间资本。

  4、知识产权措施的保障。中国最近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包括利用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已开始具备了保 护知识产权的客观环境。

  分析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后,厉以宁相信中国科技企业上市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大公报》记者 张林(未完待续)

相关报道:厉以宁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科技企业上市(下)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市场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